申包胥秦庭痛哭搬救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申包胥秦庭痛哭搬救兵,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急報!急報!」
「吳王闔閭以伍子胥、孫武為將,起傾國之兵伐楚!」
「吳軍與楚軍隔漢水列陣,決戰一觸即發!」
「吳軍大破楚軍,乘勝向楚國腹地挺進!」
「吳楚再戰,楚軍再敗!」
「吳軍與楚軍連番交戰,五戰五勝,已兵臨楚國都城——郢都城下!」
「楚王出逃,吳軍攻入郢都!」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國與楚國的戰事持續升級,牽動世人目光。上至各諸侯國的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無數人睜大了眼睛關注着戰局的演變。
自從當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逃到吳國,籌謀借吳國之力復仇時起,天下有識之士就知道吳國與楚國之間早晚必有一場大戰。但讓絕大多數人始料未及的,是這場戰爭真的開打之後,竟然完全呈一邊倒的態勢:楚國一敗塗地,堂堂萬乘大國幾個月內就面臨滅亡的危險;吳軍兵鋒之盛,一時震驚天下。
然而作為這場大戰勝方的幕後推手,伍子胥卻沒有感覺到一絲報仇的快意。他的大仇人楚平王已經死去多年,本想着父債子還,找他的兒子楚昭王算賬,但如今雖然攻下郢都,楚昭王卻逃匿無蹤。伍子胥率兵全城搜捕,把郢都翻了個底朝天,也沒能逮到楚昭王。一口惡氣無處發泄,伍子胥下令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開棺鞭屍。這一通鞭打足足打了三百下,把那具骷髏打散了架才罷休。
這個時候,曾經是伍子胥好友的楚國大夫申包胥正為了躲避吳兵,逃到深山之中。聽說了伍子胥鞭屍之舉,他義憤填膺,派人傳話指責伍子胥:「當年冤殺你父兄是楚平王做得不對,但你率兵攻入郢都,逼走楚昭王,也算是大仇得報了吧。如今你卻做出挖墳鞭屍這樣的事,你不覺得做得太過分了嗎?」
「你告訴申包胥,多年以來,仇恨的火焰已吞噬了我的心。除了復仇,我活着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就像一個人走在野外,天快黑了,前路斷了,我也只能倒行逆施,做一些在你們看來是過分甚至瘋狂的事了!」伍子胥冷冷地對申包胥的信使說。
「你為了給父兄報仇能夠覆滅楚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卻一定要拼盡全力讓楚國復興!」伍子胥當初逃難之前,曾對申包胥撂下狠話:「我必覆楚!」申包胥則毫不退讓地回答他說:「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為了踐行自己的誓言,申包胥星夜兼程,趕奔秦國去討救兵。之所以向秦國求救,是因為楚昭王的母親是秦女,秦楚有一層姻親關係。
「吳國就像是野豬、蟒蛇,慾壑難填,侵略成性。我們楚國遭難只是個開始,如果放任不管,吳國就會逐步蠶食它的鄰國,他日禍必及秦。如果秦君您能在這危急關頭幫我們一把,我們楚國今後一定感念您的恩德,忠心侍奉您。」見了秦國國君秦哀公,申包胥痛陳利害,苦苦懇求他出師救楚。
但要為了已經破敗的楚國去得罪正在崛起的吳國,即便秦國再強大,也不願輕易冒這個風險。於是秦哀公命人去打發申包胥,對他說:「君上已經知道了你的請求。你且先到館舍休息,等我們開個會商量商量,討論討論,研究研究,有了決定再派人告訴你。」
申包胥清楚知道這是秦哀公的託詞,但現在自己有求於人,也不能跟秦人硬來,想來想去,申包胥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以情動人,更簡單地說就一個字:哭。
接下來的幾天裡,申包胥就一直站在秦國宮殿外,放聲痛哭。有人勸他回旅館休息,他就哭着說:「我的君主現在逃難在外,不知道有沒有吃的穿的。我身為臣子,一想到這事,眼淚根本就停不下來,怎麼可能安心休息呢?」
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申包胥不飲不食,晝夜痛哭不停;身體虛弱得站不住了,就靠在牆上繼續哭,據說到最後眼淚都哭得變成了血塊。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申包胥的行動終於感動了秦哀公。他感慨地說:「楚國雖然出了楚平王這個無道昏君,但是這個國家還有申包胥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有這樣的忠臣在,我們能不保存楚國嗎?」
於是秦哀公走出宮殿來見申包胥,並拍着他的肩膀當場朗誦詩一首: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無衣》收錄於《詩經·秦風》,是秦國民歌,也是秦國軍中戰歌。秦哀公為申包胥朗誦這首慷慨激昂的戰歌,意在表明秦國願與楚國同仇敵愾,共退吳兵。
申包胥見秦哀公如此表態,心下感激涕零,硬撐着給他磕了九個響頭,才坐下來進點飲食。
秦哀公言而有信,當即派大將率戰車五百輛東進救楚。這個時候,吳軍在楚地逗留太久,已經喪失了最初的銳氣。秦軍趕到之後,就在一個叫稷的地方擊敗了吳軍。恰巧此時吳國內部又出了亂子——闔閭的弟弟在吳國自立為王——內外交困之下,吳王闔閭只得放棄楚國,回師平亂。在外避難的楚昭王趁機重新回到郢都,楚國得以保存。
參考資料
- ↑ 申包胥秦庭痛哭搬救兵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