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申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申姓,得姓歷史悠久。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申(Shēn)姓源出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

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孫後裔申呂,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建立申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

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

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

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歷史的高麗朝鮮。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今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

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裡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斗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 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雲南保山地區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以今天雲南省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第五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申氏,源出雲南涼山地區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

大小涼山彝族在家族中實行嚴格的父系財產繼承制度,財產均由親子繼承,幼子享有優待,女子沒有財產繼承權。基於父系繼承制度,形成了一套父子連名制,兒子名前冠以父名,以示自己的身份。這也是父系制度下一種文化現象的遺風。這種父子連名制的擴大,就形成了涼山有名的家支譜系。家支是由父子連名的系譜作為一根鏈條貫穿起來的。彝族人通過它來嚴格區別不同的家支,以及支與支之間的長幼輩分和對娃子的隸屬關係,從而鞏固自己的勢力、地位和家支制度。

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申佳氏,滿語為S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恢復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⑵、滿族申穆哩氏,滿語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里(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漢姓即為申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申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1]

郡望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濬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為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為為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琊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鄴邑堂、安陽堂、臨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宛陵堂、丹徒堂、鎮江堂。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漢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