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申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申恬(388年—456年),字公休,魏郡魏縣(今河北魏縣)人,南朝宋名臣。

  • 早年擔任驃騎將軍劉道憐參軍。宋武帝劉裕受禪,拜東宮殿中將軍。
  • 元嘉年間,轉員外散騎侍郎,召拜太子屯騎校尉,以母憂去職。
  • 起為濟南太守,參與元嘉北伐,助援東陽、下邳,保城固守,擊退魏軍。因功升遷至寧朔將軍、山陽太守。善於治民,頗有政績。
  • 宋孝武帝即位,任命其為青州刺史,防衛邊境、勸課農桑、與民休息,二三年間,民皆優實。因功進號輔國將軍,遷豫州刺史。
  • 孝建三年(456年),病卒,享年六十九歲。 [1]

基本信息

姓名    申恬  
字號    字公休      
民族    漢族      
官職    輔國將軍\豫州刺史  
出生地   魏郡魏縣
出生時間  388年 
去世時間   456年 
所處時代   南朝宋  
主要成就   治理地方政績顯著、防衛邊境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 申恬,字公休,祖籍魏郡魏縣(今河北魏縣)。申恬的曾祖父申鍾曾在後趙石虎的統治下擔任司徒,其家族在西晉滅亡後一直都留在北方。直到劉裕滅亡南燕時,申恬、申謨才隨父申宣、堂伯申永投靠劉裕,回歸南朝。 [2]

早年曆職

  • 申恬最初擔任驃騎將軍劉道鄰的長兼行參軍。劉裕代晉稱帝後,申恬被調任為東宮殿中將軍。他在在東宮台省當值十年,都沒有請假休息過。
  • 元嘉九年(432年),申恬轉任員外散騎侍郎,之後外出擔任綏遠將軍、下邳太守。不久,又轉任北海太守加寧遠將軍,申恬在這些地方都有治績。[3]

能臣幹吏

  • 元嘉十一年(434年),申恬又被調任為北譙、梁二郡太守,照舊擔任寧遠將軍。當時,北譙、梁二郡的郡境相鄰的任城一帶有一群以當地荊榛作掩護的叛民,被當地百姓稱作「任榛」,他們不時多次抄掠和侵犯郡境,當地百姓因此苦不堪言。申恬到任後,秘密派人探聽任榛來襲的情況,並故意在任榛出沒的要害之地設下伏兵,出其不意突襲來侵的任榛,將來犯的任榛擒獲或殺死。
  • 元嘉十二年(435年),申恬以寧遠將軍升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軍事、泰山太守。在任期間,申恬恩威並著,官民都因而獲利。後被調任為荊州刺史、臨川王劉義慶的平西中兵參軍、河東太守。
  • 元嘉十六年(439年),衡陽王劉義季以安西將軍接替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申恬改任安西中兵參軍。不久被召拜為太子屯騎校尉,後因母喪離職。
  •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冀州移鎮歷下(今濟南)。宋文帝以申恬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軍、冀州刺史。次年,又加申恬為濟南太守。當時朝廷遷調諸郡太守過於頻繁,申恬上書力陳此政策之弊,指出過於頻繁調換各郡太守對地方州郡事務的日常推進帶來了嚴重的干擾和消極影響。申恬所奏得到了宋文帝的同意,文帝認為申恬所陳頗有道理,詔令暫時停止當時對諸郡太守的遷調授命。 [4]

抵禦北魏

  •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北魏發軍侵犯劉宋青、冀二州的邊地,申恬統領軍隊反擊魏軍,但戰敗回城,損兵折將,僅僅保全城池,魏軍揚勝歸去。申恬於是被徵召還建康,宋文帝以蕭斌代替申恬。
  •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申恬復起為通直散騎常侍。同年,宋文帝發動北伐,但為北魏大軍反攻,申恬受命領兵支援東陽,並與輔國司馬、齊郡太守龐秀之一同守城。當時青州刺史蕭斌派青州別駕解榮之率垣護之等領兵增援東陽城,停留在東陽城外的南山駐紮。當時魏兵早上來攻,晚上就退,於是申恬親率東陽守軍乘機經北門出城外,繞着護城河設營主動挑戰,與南山的垣護之的援軍形成夾擊之勢。北魏軍不敢進逼,僅僅停留五日後就向東奔赴下邳。下邳太守垣閬將城外二千餘家百姓全都遷入城內,閉城距守,魏軍不能攻克,於是從青齊之地退兵。魏軍撤兵後,申恬又擔任寧朔將軍、山陽太守,在當地受到百姓擁戴,頗有政績。[5]

孝武賢臣

  • 元嘉三十年(453年)四月,孝武帝劉駿即位,隨即任命申恬為青州刺史,不久給申恬加督徐州之東莞、東安二郡諸軍事;次年,孝武帝又再給申恬加督冀州。申恬鑑於青、冀二州之地屢次經歷戰事而遭受嚴重破壞,百姓凋弊貧困的情況,於是一方面在邊境置兵防禦魏軍,另一方面大加鼓勵當地人民耕作養蠶,讓當地百姓休養生息。申恬的這些措施在之後的兩三年間就逐漸重建了青齊地區的經濟生產,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當世有很多人都因此稱讚他。孝武帝給他進號「輔國將軍」,以示褒揚。
  • 孝建二年(455年)五月,孝武帝將申恬調任督豫州軍事、寧朔將軍、豫州刺史,不久改任徐、兗二州刺史。 [6] [7]

因病逝世

  • 孝建三年(456年),申恬因為突患疾病而被征還京師建康養病,但在回京的路上便病逝了,享年六十九歲。去世之時,家裡沒有留下任何財物。[8]

人物軼事

  • 申恬為官十分清廉儉約,他雖然多次擔任州郡長官,位居要職,但他的妻兒卻時常因家庭貧困而難免要受饑寒之苦,世人都以此稱讚他。直到申恬去世時,他的家裡都沒有留下任何值錢的財物。[9]

人物評價

  • 徐爰:少懷貞恪,志業介然。拜殿中將軍,禁省八載,不休急,時莫之比。 [10]
  • 沈約:①惠威兼著,吏民便之。②善於治民,所蒞有績。③漢之良吏,居官者或長子孫,孫、曹之世,善職者亦二三十載,皆敷政以盡民和,興讓以存簡久。及晚代風烈漸衰,非才有起伏,蓋所遭之時異也。 [11]
  • 李延壽:①所至皆有政績。②善政之於人,猶良工之於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焉。漢世戶口殷盛,刑務簡闊,郡縣之職,外無橫擾;勸賞威刑,事多專斷。尺一詔書,希經邦邑,吏居官者,或長子孫,皆敷德政以盡人和,興義讓以存簡久。故龔、黃之化,易以有成。降及晚代,情偽繁起,人減昔時,務殷前世。立績垂風,難易百倍。若以上古之化,御此世之人;今吏之良,撫前代之俗,則武城弦歌,將有未暇,淮陽臥鎮,如或可勉。未必今才陋古,蓋化有醇薄者也。 [12]


參考資料

  1.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國學導航.2016-12-24
  2. 《宋書.申恬傳》: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曾祖鍾,為石虎司徒。高祖平廣固,恬父宣、宣從父兄永皆得歸國,並以干用見知。永曆青、兗二州刺史。高祖踐祚,拜太中大夫。宣,太祖元嘉初,亦歷兗、青二州刺史。恬兄謨,與朱修之守滑台,為虜所沒,後得叛還。元嘉中,為竟陵太守。
  3. 《宋書.申恬傳》:轉員外散騎侍郎,出為綏遠將軍、下邳太守。轉在北海,加寧遠將軍。所至皆有政績。
  4. 《宋書.申恬傳》:二十一年,冀州移鎮歷下,以恬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軍、冀州刺史,明年,加濟南太守。時又遷換諸郡守,恬上表曰:"伏聞朝恩當加臣濟南太守,仰惟優旨,荒心散越。臣殃咎之餘,遭蒙逾忝,寵私罔己,復兼今授,豈其愚迷,所能上答。臣近至止,即履行所統,究其形宜。河、濟之間,應置戍捍,其中四處,急須修立,瓮口故城,又是要所,宜移太原,委以邊事。緣山諸邏,並得除省,防衛綏懷,利便非一。呂綽誠效益著,深同臣意,百姓聞者,咸皆附說,急有同異,二三未宜。但房紹之蒞郡經年,軍民粗狎,改以帶臣,有乖永事。遠牽太原,於民為苦。而瓮口之計,復成交互,人情非樂,容有不安。疆場威刑,患不開廣,若得依先處分,公私允緝。"上從之。詔有司曰:"恬所陳當是事宜,近諸除授可悉停。"
  5. 《宋書.申恬傳》:二十七年,起為通直常侍。是歲,索虜南寇,其武昌王向青州。遣恬援東陽,因與輔國司馬、齊郡太守龐秀之保城固守。蕭斌遣青州別駕解榮之率垣護之還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賊朝來脅城,日晚輒退。城內乃出車北門外,環塹為營,欲挑戰,賊不敢逼。停五日,東過抄略清河郡及驛道南數千家,從東安、東莞出下邳。下邳太守垣閬閉城距守,保全二千餘家。虜退,以恬為寧朔將軍、山陽太守。善於治民,所蒞有績。
  6. 《宋書.申恬傳》:孝建二年,遷督豫州軍事、寧朔將軍、豫州刺史。
  7. 《宋書.孝武帝本紀》:庚子,以輔國將軍申坦為徐、兗二州刺史。
  8. 《宋書.申恬傳》:明年,疾病徵還,於道卒,時年六十九。死之日,家無遺財。
  9. 《宋書.申恬傳》:性清約,頻處州郡,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10. 《太平御覽·卷634》引徐爰《宋書》:「申恬字道獻。少懷貞恪,志業介然。拜殿中將軍,禁省八載,不休急,時莫之比。」
  11. 《宋書.申恬傳》:史臣曰
  12. 《南史.卷七十.列傳第六十.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