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電子親合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子親和能
圖片來自網易

電子親和能又稱電子親和勢,是電子之間親和作用的能量。[1]電子親和能是基態的氣態原子得到電子變為氣態陰離子所放出的能量。單位為kJ/mol(SI單位為J/mol)。[2]

基本概念

元素的一個基態的氣態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1價氣態陰離子時所放出的能量稱為該元素的第一電子親和能,用E1表示。從-1價的氣態陰離子再得到1個電子,成為-2價的氣態陰離子所放出的能量稱為第二電子親和能E2,依此類推。例如:

電子親和能的大小取決於原子的有效核電荷、原子半徑和原子電子構型。有效核電荷越大,原子半徑越小,核對電子吸引力大,結合電子後釋放的能量多,電子親和能越大。原子的外層電子構型處於半滿、全滿狀態,系統比較穩定,結合電子相對困難,有時非但不釋放能量,反而吸收能量,電子親和能甚至為負值。當負一價離子再獲得電子時要克服負電荷之間的排斥力,因此要吸收能量,以此類推可知E2、E3等為負值。

意義

元素的電子親和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得到電子的難易程度。元素原子的第一電子親和能的代數值愈大,該元素的一個基態的氣態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1價氣態陰離子時所放出的能量越多,元素原子得到電子的傾向愈大,元素的非金屬性也愈強。

變化規律

一般來說,電子親和能的代數值隨原子半徑的增大而減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減小,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但應該注意的是,VIA和VIIA電子親和能絕對值最大的並不是每族的第一種元素,而是第二種元素。這一反常現象可以解釋為:第二周期的氧和氟的原子半徑較小,電子密度大,電子間的排斥力強,以致當原子結合1個電子形成負離子時,放出的能量較小,而第二種元素硫和氯的半徑較大,且同一層中有空的d軌道可容納電子,電子的排斥力小,因此形成負離子時放出的能量最大。

元素親和能數據

電子親合能的定義也可以延伸到分子。如苯和萘的電子親合能為負值,而蒽 、菲、芘的電子親合能為正值。電腦模擬實驗證實 hexacyanobenzene C6(CN)6 的電子親合能較富勒烯要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