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區水東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電白區水東街道位於南海之濱,是電白區人民政府駐地,是電白區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是區域中心。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城區鎮和中心鎮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社會得到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該鎮先後獲得了「全國『兩基』先進鎮」、「廣東省綜合管理先進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文明教育鎮區「、全國衛生標兵鎮等榮譽。[1]
中文名: 水東街道
外文名: Shuidong Street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
地理位置: 電白區西南,南海之濱
面 積: 49.2 km²
政府駐地: 新街路
電話區號: 0668
郵政區碼:525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151738人(2017年)
火車站:電白站
車牌代碼: 粵K
汽車客運站: 一運、二運
高 校: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
榮譽
水東街道曾被評「全國衛生先進單位」,現是「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綠色名鎮」,2009年又被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鎮」。因文化氛圍濃厚,該鎮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粵曲之鄉)」、「廣東省龍舟競渡訓練基地」。
經濟
街道內工農商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充分發揮縣城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個體私營經濟十分活躍,是粵西比較有名的商品集散地。水東海參行遠近聞名,水東芥菜、海參、魷魚等名貴農海產品暢銷國內外。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達15.98億元,三大產業比例為8:53:39。「東擴北移西整合南改造中提高」城市發展戰略取得明顯效果,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逐漸成為房地產投資熱土。到2010年,城區面積達26.2平方公里,是廣東省中心鎮和全國重點鎮,有電器、陶瓷、建材、化工、模具、家具、印刷、製衣、飲料、運輸等企業2000多家。建有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水東芥菜」生產基地,是海參等海產品的集散地。
文化語言
語言
電白區流行的方言主要有海話(或黎話)(屬閩方言,主要來自於閩南方言莆田話)、涯話(屬客家方言)、白話(含其他不稱為白話但同屬粵方言的支系方言,如陽江話)三種。民國《電白縣誌稿》:電白語言,比諸他縣,較為複雜,確而論之,亦可分為三系,一曰海語系,二曰客語系,三曰粵語系。海語系:沿海之語言,屬閩語。閩語在電白分為「海話」和「黎話」。還包括在馬踏的「福建話」、「饒平話」。閩語是現電白縣的第一大方言,講閩語者達一百多萬。電白區的海話主要分布在東部及南部沿海。客語系:客語,又稱「涯話」,因其「我」曰「涯」,故名。客家語有「大涯」和「細涯」(電白地區以大涯為主)之別。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少的客家語,細涯指那些地處分散,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多的客家語。全區講涯話的有四十多萬。涯話人因多住在山區,故涯話在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中被稱為「山話」,是相對於「海話」說的。粵語系:現電白人把粵語叫「白話」。粵語有羊角白和鹹水白等不同名稱,還包括分布在曙光場的四邑話,分布在馬踏鎮的淡水陽江話。全區講粵語(白話)的人有二十多萬。舊時正話:舊電白縣城(即電城鎮),原為明代之電衛,由中原調來歸都指揮所統領之兵,稱曰衛兵,其子孫繁殖於城內,其語言因其地而言「城語」,因其時(為明代)而言曰「舊時正」(即舊時正話),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語言與今之普通話相近,故稱「舊時正話」。使用人口一萬多。
民間習俗文化
【電白冼太夫人文化節】為弘揚冼太夫人文化,以其「愛國愛民」精神廣泛、深入教育人民群眾,中共電白區委、電白區人民政府於2002年12月27日,即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區內隆重舉行紀念冼太夫人誕辰148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包括集會、巡遊、冼太夫人文化研討、以及文體活動等),故里人民和來自省市縣各級黨政領導、全國各地冼太夫人研究專家和冼馮後裔數千人參加了有關活動,共同緬懷冼太夫人的豐功偉績。自此之後,每年冼太夫人誕辰日,區內均組織相關紀念活動,統稱為電白冼太夫人文化節。
【電白住宅】據舊縣誌記載,明清時電白「室無華棟」。其結構大體為3種:草房。以木條搭成屋架,以禾草和黃泥抹在木架上成牆,俗稱「水籬牆」,以禾草或茅草蓋頂。此為舊時窮人的住屋。草屋。以泥磚沾黃泥砌成牆,以茅草或禾草蓋屋頂,此亦為一般窮人的住宅。80年代中期,草屋已基本絕跡。瓦屋。其牆體有幾種情況:一是全部為泥磚(俗稱「泥角」)砌成的;二是地基、牆角為紅磚,其餘牆體為泥磚的;三是外牆為紅磚,內牆為泥磚,稱「包皮」牆的;四是全部為紅磚的;五是以白齒沙、黃泥、石灰「三合土」夯打而成。依貧富而所別。屋頂的桁桷有杉木的,也有雜木的,屋面一律鋪大瓦,大瓦與大瓦之間覆蓋瓦筒,以泥和灰沙粘合。屋頂也有飛檐、翹角的。房屋布局多為「三間過」,左、右為住房,中間為廳。二進式的前廳,後廳為客廳,中間有一小「天井」,左右為廂房,作廚房和放雜物用,此種格局的為多數。富家則有大天井、大廂房的二進式或三進式的深宅大院。個別富裕戶也有「四檐齊」式的走馬樓。城鎮臨街住宅多為二層磚木結構的瓦屋,排門店面,門前有兩條柱,二樓飄出,形成「騎樓」;樓為桁桷等木料釘成,屋面為瓦,上有擋水牆,看不見瓦檐,瓦面水另有槽口外流。後進較深,有住房、過道、廚房,也有在過道房開「天井」的。此種樓房民國時最為普遍。現仍有遺留之房可見。電白區內布局最大的一座瓦屋為座落於沙瑯鎮塘砥村委會月朗口村的朗山莊,該屋占地面積2835平方米,格局不「三踏六筆塔九拖廊」,中間主屋三進為大廳,廳寬為5.7×7米;合計總有房間85間。牆體為14×28×7厘米規格的磨平青磚砌就,桁木為30厘米直徑的大杉木,桷片為1.2厘米厚,過刨;檐高4.5米,每個檐口飾有隔水唇瓦;地面鋪方磚。該屋為清嘉慶年間所建,現仍大部分完好。60年代後,草屋逐漸減少,新建的住宅一般都是雜木為桁桷,泥磚為牆的瓦房。在城鎮開始出現混合結構住宅,以磚為牆,以水泥混凝土預製構件為頂的平頂房,或二、三層樓房。80年代後,以杉木為桁桷、以紅磚為牆的磚木結構平房大量湧現,草屋住宅基本絕跡;水泥混凝土搗制的混合結構和框架結構的多層(2~6層)住宅在城鄉日漸增加。磚木結構的平房布局多數仍為舊式樣,樓房結構款式多樣,有長方形的,也有正方形每層都有住房、客廳、生活用房、陽台等,可單獨配套使用。在住宅裝飾方面,過去一般平房沒有什麼裝飾,有的泥磚牆僅以黃泥批盪,紅磚牆屋外牆一般不批盪,僅以殼灰填充磚縫,內牆批以灰沙、黃泥三合土。「四檐齊」等比較大的住宅則有雕樑畫棟的。過去住宅一般少開窗,如果開窗也僅在前牆開,窗體小,位置高,屋後牆則絕對不能開窗。近年來所建的住宅,特別是樓房,內外牆都有灰沙批盪,也有貼各式各樣瓷磚、馬賽克、人造大理石的,個別富裕戶以柚木等木料裝飾內廳,配以各種燈飾,顯得富麗豪華。現時所建的住宅講究通風透光,門窗較多、較大、框架結構的多裝大面積的鋁合金鋼窗。
【電白建房喬遷習俗】電白人建房多講風水,過去請風水先生擇地、定座向,動工前要請算命先生占卜生辰八字擇吉日,破土動工時在屋基四旁張貼「姜太公在此」等字條以「避邪」。升梁要按所擇定的時辰,鳴放鞭炮,拜神、吃湯圓、給水工封「紅包」等。房屋建好後又擇日進宅,全家人抬着部份餐具,擔着米酒、雞鴨,牽着牛,提着火把或明燈,由家長在前,按年齡大小次序進入新居。在每間新房中點上燈,接着鳴鞭炮,貼對聯,全家人吃糖粥、湯圓。然後設酒席款待親朋戚友。
【電白古時農作習俗】電白古時有許多習俗。春日競看土牛,預兆一年的天時。立春前先用泥、禾草、竹等為材料,塑成土牛,也稱春牛,置於城東門安定寺。立春前一日,縣太爺與縣衙官員、鄉紳身穿禮服到東郊「迎春」。行完跑拜禮祭儀式後,執事抬着春牛在前,縣太爺及各官紳依次隨後,將春牛迎送至土地祠,各官再行禮拜後回衙。立春當天,全城百姓聚集土地祠,競看春牛,占卜一年的豐歉。據舊縣誌載,如果土牛乾燥,顯紅黃色,預示該年雨水偏少;顯青色,則多颱風;顯黑色則多雨。正月初七始耕田。百姓稱初七為「七菜開」,農民一般在吃了以7種菜作湯的早飯後,才趕牛開耕,在此之前是不宜耕田的。六月收新谷,曬乾後,即以少量新谷磨米煮飯祀祖先,叫「嘗新」。六月收割及播秧等農事完畢後,即要備齊三牲祀田祖(有的稱田頭公),叫「做田了」。十月收完晚禾後,全村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曬場唱歌跳舞,歡慶豐收。
龍舟文化
電白是廣東省海洋大區、全國漁業大區。全區海岸線長220公里,約占全省海岸線長度的1/20,大小島嶼7個。電白還有沙瑯江等多條河流,且海域廣闊,港灣眾多,海洋資源豐富,由此而興起的源遠流長。龍舟競渡淵源於古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起源只是祭祀水神保佑風調雨順,祈求平安和豐收。也因為五月初過後,沿海馬上就要迎來颱風水災季節,加上後來作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和端午節的標誌性習俗。所以,老祖宗選在端午前後划龍舟是有一定緣由的。作為農耕社會的賽龍舟活動和,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望,成為一種團結協作、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力量,成為一個推動社會和諧、促進睦鄰友好的平台,成為一個繼承傳統、弘揚文化的象徵,深受人民喜愛。據記載,龍船在西周穆王時就已出現。電白的龍舟活動源遠流長,明朝編纂的《電白縣誌》中就有「歲首戲千秋,端午競龍舟」的記載。1990年,縣博物館在沙瑯江中發掘出了兩條獨木舟,其中一條長7.28米、寬0.94米、中部深0.7米,經廣東省文物部門鑑定為隋末唐初時期的龍舟,這兩條古龍舟現存電白博物館,是「鎮館之寶」。證明電白龍舟競渡歷史逾千年。關於賽龍舟,在電白民間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電白海邊住着一個名叫六斤的漁民,他有一位指腹為婚的妻子名叫阿銀,兩人相親相愛,日子倒也過得甜甜蜜蜜。有一天,溫柔賢惠的阿銀在海岸邊一邊修補漁網,一邊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回家。突然間天空中狂風大作,將阿銀頭上戴着的寬邊漁帽吹飛。明眸皓齒、螓首蛾眉的阿銀馬上迷住了在海中無聊遊蕩的烏龍。於是,歹毒的烏龍掀起濤天巨浪,直撲上岸,把阿銀拖進海底。六斤返航後不見妻子的身影,只見家門前留下一張仍未補好的漁網。這時,鄰居把不幸告知了六斤。六斤聽後悲痛萬分,立即毫不猶豫地潛入海里尋找。只見烏龍把阿銀囚困在海底的一個深洞裡,正在用金銀珠寶誘惑她以身相許,但阿銀寧死也不答應。阿銀的忠貞使六斤決心設法救出妻子,他上岸後請求眾漁民相助,每個人拿着火把,帶上銅盆、魚叉划船來到烏龍囚禁妻子的海域。眾人大聲地呼叫、用魚叉敲打銅盆,又使勁地划水,把平靜的海面攪起千層波浪。三天三夜後,烏龍只好乖乖地把阿銀送出水面,並承諾今後海域風調雨順、漁獲滿倉。從那時起,沿海漁民便會在端午節划龍舟,提醒烏龍要記住自己當年的承諾。解放後,電白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都會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參賽的龍舟超過50條。1995年和1996年,電白男子龍舟隊連續兩年以「中國電白」名義參加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兩次勇奪「銀碟杯」冠軍,500米賽道最好成績是2分53秒,揚威香江。自1999年起,電白龍舟競渡除保留男隊外還增加幾支女隊參賽,成為當地文體生活中的一大盛事。2004年11月19日,電白區被廣東省體育局命名為「廣東省龍舟之鄉」。
旅遊
概況
該街道有十里觀海長堤、東湖、西湖和近千畝水東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附近鎮區各有接山近水的天然風景區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在電白區水東街道西湖路,廣湛公路東側,水東港北面。原是一片爛海灘。1957年清污修堤,至1960年建成。面積約16平方米。南堤築有一閘門,使海湖相通。湖水鹹淡適宜,魚類繁盛。因建有一湖心公園,故又稱「西湖公園」。1976年重修。入口處是一座黃牆綠瓦的仿古董牌樓,門額上題「西湖」兩字。門外兩側,各設一花壇。百米長堤橫臥湖面,跨過拱橋直通湖心公園。公園中央是中心花壇,花叢中有一尊漢白玉的豎琴仕女塑像。花壇之北,古色古香的西亭傍湖而建。花壇西南,是西湖餐廳和西湖賓館,樓台之間連成一體。一對泥塑白鶴立於湖中。是水東街道風景區之一。
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在電白區水東街道東陽北街,水東防潮大堤西側,臨水東港。始建於1959年。入口處有一橢圓形花壇。園內花草成行,椰、榕、葵樹相間成蔭。園北三角形的淡水湖稱「東湖」,這也是「東湖公園」名稱的來源。湖心人工島上建有湖心亭,紅柱綠瓦。亭內設石椅,亭外有石凳。拱橋曲徑聯結湖心島與湖岸。1984年,高達4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在園西南建成。每逢清明時節,前來憑弔英魂的人絡繹不絕。1985年設東湖遊樂場,有碰碰車場和「湖苑」。「湖苑」設在湖心亭,內有小賣部、茶座、文娛室,還有碰碰船、鵝艇、水上單車、汽艇等水上遊樂設施。公園東側是水東防潮大堤壩,堤外即為水東港。在堤上早晨可觀日出,晚上能賞漁火。公園東南是新辟的風景園林區。有檳榔、紫荊等到熱帶樹木達10畝。水東有濱海綠城之美譽,東湖公園鬱鬱蒼蒼,園內花草成行,椰、榕、葵樹相間成蔭。1984年,高達4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在園西南建成。每逢清明時節,前來憑弔英魂的人絡繹不絕。1985年起,設東湖遊樂場,有碰碰車場和「湖苑」。「湖苑」設在湖心亭,有遊船、水上單車等水上遊樂設施。2002年11月,東湖公園實施改造建設,拆除了公園舊圍牆,擴寬了門前道路,鋪設了公園水泥路面、廣場磚、人行道,建設環湖石欄,安裝公園路燈一批,種植綠化草坪及安放景觀石一批。配套建起23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休閒於一體的冼太夫人紀念廣場和湖面雙曲橋、涼亭、舞池、羽毛球場館等一批娛樂設施。東湖公園面積由原來的180畝擴大到300畝,形成了冼太夫人紀念廣場、湖心曲橋、涼亭、環湖石欄杆、舞池、羽毛球館、綠化長廊、水上樂園、兒童遊樂場等10大特色景點,為人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公園南面是冼太夫人紀念廣場,只見一尊冼太夫人銅像高高聳立,昂首騎馬,面對百舸歸帆的南海,勃勃英姿躍然而出。電白博物館地處東湖公園之內,陳列着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有古陶瓷、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絲織品、古木雕等。步入博物館,我們真正地感受到了電白歷史文化的厚重。近年來,春節期間的東湖公園成為市民觀賞花燈的地方。從陸地到水面,可見花開富貴、「荷」諧家園、金玉滿堂、群仙賀歲等彩燈,給市民送上節日喜慶、祥和的氣氛。公園東側是水東防潮大壩,也叫十里長堤。堤外即為水東灣紅樹林,與東湖公園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時間進入2015年,電白區委、區政府推出了總投入2.1億元的城區「三路兩湖」改造工程,這對促進電白城區擴容提質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的「一湖」即是對東湖優化改造。改造後的東湖公園增添了夜間燈飾。入夜,廣場燈火璀璨,人流如鯽。歌舞盛世,光映太平。東湖公園,這裡每一天都是生活的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