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緣(王耀忠)
![]() |
《畫緣》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耀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畫緣
盛夏的玉山縣城七里街,晨練的市民來來往往。
今年八十五歲的劉鵬飛先生和六十七歲的楊七芝女士沿七里街跑了一圈,兩人開始手執畫筆,對着冰溪河作畫。一起作畫是他們詮釋生活一種方式,儘管他們已蜚聲畫壇,但夫妻二人依然保持低調而坦誠的平常心,繼續寫生,把作畫融入生活當中。
眼前這條發源於三清山流向信江、鄱陽、長江的冰溪,是玉山人民的母親河。幽藍的河面沒有湍急的旋渦,不見滔天的巨浪,偶爾掀起的一陣波浪,舒緩地相互追趕着,嬉戲着,盡情地親吻着河灘的青石和水草,響起短促清脆的拍打聲,猶如完成一次生死相約後心滿意足的嘆息。與岸邊七里街上的微派建築、武安山上的林木相映,如詩,如畫……
劉鵬飛和楊七芝是一對志同道合結緣的書畫家,他們的美麗故事十幾年來多次被中央電視台等各大媒體報道,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三十多年裡他們翰墨三清山和玉山,演繹了一段別樣精彩的情緣。
江蘇揚州長大的劉鵬飛,自幼"鐵腳少年"練就一身武功,學得古典文學!遺憾的是:生不逢時,深陷戰亂與貧困。他六歲一邊放牛一邊學孔孟之書,九歲投靠上海的大伯家福州路同心裡與父親擠在一個二平方米大的閣樓里落腳 。1958年,劉鵬飛和其它500名知青來到了江西大茅山墾殖場戰天鬥地。平時酷愛書畫文學藝術的劉鵬飛對三清山入了迷。70年代憑藉一隻老掉牙的135相機,開始記錄式地攝影和書畫,期間還讀了江西師院文學本科。後來憑一技之長他被破格調入了德興文化館。 1983年他以《雄奇險秀三清山》為題的攝影,開始在上海《旅遊天地》發表,香港《大公報》及時轉載……這下子驚動了江西省的高層領導。在一位副省長的關心下,一支由地質、宗教、旅遊各界人士組成的三清山風景區普查隊成立了。劉鵬飛成了理所當然的講解老師並負責攝影及文字。天道酬勤,時逾三載他拍了許多三清山照片,發表了諸多四季美景的書畫,在他的努力下,終於向世人撩開了三清山的神秘面紗。
劉鵬飛執著迷戀三清山,推介宣傳熱愛三清山,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子然一身飄泊山間。沒料想、時來運轉,幾年後,他意外地收穫了一份真摯的愛情殊緣。
1983年元宵節,三清山滿山霜雪,寒氣森森,一位六八年去北大荒的上海女知青楊七芝,在婚姻失敗、萬念俱灰的境遇下,由她的國畫老師陪同,登上了冬季人跡罕至的三清山寫生創作,開山前驅劉鵬飛負責陪同。滿布冰碴的西華塔山道,神奇的老子看經峰前,他們駐足而立,觀瀑亭上共謀宏篇,三清宮裡秉燭夜談,劉鵬飛一直護衛着這位羸弱的小妹妹,他身上的那件黑呢大衣,使楊七芝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深山寒夜。
楊七芝長相清秀,年輕時就學會許多樂器,差點去考音樂學院卻以優異成績考進美校,可惜時命不佳,文革中取消了美校!後來,命運之舟將她飄泊到北大荒兵團屯墾戊邊,隨後又轉插至江西知青茶場。她不幸的一場破碎婚姻將她欺壓拋她冷落,悲哀中差點去投泊水河了卻人生……從農村會計到廣播員,從五金廠打鐵皮到借調學校當教師,直到辛累的營業員,皆條件艱苦,前途渺茫……酷愛唱歌的她一首首一曲曲,心血飛騰、淚水涕零,對着大山裡的映山紅長歌當哭豪放肆意地傾吐;夜晚,她拖着一天拉貨車工作後疲憊勞累虛弱不堪的身心,督促自己在「一窗風雨淒涼夜、半間破屋作畫圖」中拼搏。燈是暗的、地是潮的、床鋪是硬板蓆子與薄被、土房被秋風所破,但她心中依然有 一絲「小草亦能沐浴陽光雨露」的權利,祈盼突破苦難,虔誠地進行國畫研究,創作新品構勒嶄新人生,寄于山水未了情!
1983年的元宵節正是楊七芝經歷了工作、疾病、婚變的折磨後,死而復生!在三清山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安全和人間的溫暖。比她年長十八歲的劉鵬飛也萌生了一份「朦朧的愛」,珍藏在內心深處。在第一次分別時,他以四句七言詩贈與七芝:「君本蓬萊青雲客,只因貶謫人間來,藝海慈航通彼岸,金風相送到瑤台。」當時還是30齣頭的楊七芝,並未步入「金風」秋月之年,藝術上距「瑤台」也尚遠。然而勤奮加聰慧、幾年之後,詩中的一切卻應驗了。1994年春天,他們結為秦晉之好,並受聘於上海黃浦畫院。但他們總覺得有樣東西揮之不去,那就是他們共同喜愛的三清山,1996年他們重返三清山,開辦了"三清山書畫院″,濃彩重墨書畫"仙風道骨″的三清山。楊七芝畢業於無錫藝專與中國書畫大學,以優秀學員獲得了文憑並師承著名書畫藝術家、鑑定大師謝稚柳先生。從此,這對患難夫妻開始在三清山響波撟山管會畫樓里度過了一段寧靜創作的歲月。他們一邊筆耕不綴,沉湎於線條與色彩的世界裡,一邊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倆人還時不時出現戲劇般的段子。那天,他們正走在三清山十里杜鵑林時,劉鵬飛猛一抬頭望見湛藍湛藍的天上白雲朵大堆大團地飛向「女神峰」,「我先下坡,你慢慢跟上,今天有好作品,我等了很久了!」劉鵬飛邊說邊趕着白雲去拍照。楊七芝楞在一處看呆了,只見他閃電般地飛奔,雙手迅速地擺動在胸前,一閃身下了坡,頓時沒了人影。楊七芝自個兒孤零零地走,幽澗的泉水在汩汩地流淌,參天粗大的杜鵑林罩蔭擋風仿佛想逗留她一陣。她一路走一路大喊:「劉老師,你在哪兒?不要落下我啊!」峽谷處回音:「我在下邊,這兒啊!你下來就是啦!」此時,真入古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詩人水墨詩意總是感染情懷,常念不俗。
劉鵬飛和楊七芝相濡以沫相敬如賓,談古論今品香茗,又共同創辦了浙江上虞市東山書畫院,繼承了東晉謝安東山再起的文脈。國畫、詩文、攝影佳作不斷,兩代知青,一影一畫,使三清山成了遊人趨之若鶩之地。由於他們的努力和宣傳,一座不為人知的仙山成了旅遊勝地,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小康的機遇,也為世界遺產地增加了一個自然品牌。
兩位老知青以三清山為題的書畫、詩文、攝影情趣一發不可收。1993年9月,劉鵬飛和楊七芝的三清山國畫攝影展在上海美術舘展出引起轟動,隨後劉鵬飛撰寫的國家級三清山第一部專著出版,楊七芝的第一本三清山畫冊亦同畫展首發成功。
劉鵬飛的書畫作品雄偉神奇,以物寫神,以物傳情,將自然與傳統.融為一體,他的畫透着一股世外桃源清閒自在的生活氣息。楊七芝的畫以雄渾淋漓、大氣磅礴見長,她擅畫明月松峰圖,意境深邃,筆墨考究,構圖雅潔,線條達意,傳達出女畫家特有的堅韌氣質。欣賞這些畫都會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美感,活靈活現,既有強殘視覺衝擊又有現場真實感。書品、畫品、人品在對大山的欣賞與體悟中渾然天成。也許正是這種虛懷若谷與對「真」的執着,讓兩位書畫家的藝術之路愈加綿長而悠遠。多少年的厚積薄發,楊七芝原創的8米╳2米的巨幅《全山圖》成功落筆展出、出版,整幅畫將三清山的仙麗與江南的美妙匯集一堂,千山萬水組成了一曲優美抒情、生機盎然、富有上天攬月下海沉魚情調的動人樂章。是愛情是畫緣,方使山石林立的氣勢非凡;是情操是互助,才使用筆奔馳的取向,表現得層岩雄踞,山勢疊起,濃淡分明,更接近率真自然的心源,那就是"法本自然成道氣″……
劉老師的畫《青山新雨後》,用墨細膩光彩講究,將皴與染,線與面,筆、墨、水以及酣暢的濕墨與乾渴的飛白相結合,筆力雄健,具有風感和動勢。遠山採用花青點染,有疾書的快感,淋漓盡致,將山的脈絡表現得清晰可見。整個畫面顯得簡潔明快,清空境界,體現了詩意和作者的審美情趣。
經過不懈的努力,楊七芝先後創作了幾百幅國畫,同時還撰寫了近70萬字的仙山福地的文學作品。她和劉鵬飛的事跡和作品曾被編入《文化部---共和國書畫藝術名家作品博覽》、《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國家級大典近50部,有的獲了金獎一等獎,被譽為中國藝術大師等。楊七芝共出版國家級的個人畫冊三本和二本書藉。一位老詩人為她寫了這樣一首詩,「七芝女史善丹青,水水山山總是情;潑墨揮毫成極品,才華橫溢冠群英」。
如今,夫婦倆已在玉山長期定居,在這個優美清香的縣城裡和友人們過着文化藝術的創新生活,日前正為民間文化交流協會審遺工作而甘當志願者……
晨練的人漸漸散去,劉鵬飛和楊七芝現場寫生的《冰溪之夏》也已收筆,夫婦倆人還作詩一首,並現場朗誦起來:
三清山下把家安
冰為溪水玉為山
魚米之鄉富饒地
四省通衢春光染……[1]
作者簡介
王耀忠、江西玉山人,現供職於玉山縣廣播電視台專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