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留花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留花門》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留花門》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客觀分析了在當時紛繁蕪雜的戰爭情況下,官兵多留花門亦無所益,對唐肅宗一味依賴回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和憂慮。全詩語言委婉,意境深沉。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當時杜甫在秦州。此詩題注:甘州東北千餘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里,至回紇牙帳。肅宗還西京,葉護辭歸,奏曰:"回紇戰兵留在沙苑,今歸靈夏取馬,更為陛下收范陽餘孽。"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請回紇兵收復兩京之後,其少主葉護留並沙苑,再為肅宗收復范陽。杜甫對唐肅宗一味依賴回紇深感憂慮,因作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留花門[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留花門》

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

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

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

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

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

詞句注釋

⑴花門:回紇之別名。回紇西南千里有花門山堡,故杜詩多稱回紇為花門。

⑵天驕子: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新唐書·回紇傳》載,回紇的祖先是匈奴,民性驍強,善騎射。

⑶射漢月:是入侵漢地的形象說法。

⑷"詩人"句:《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獫狁。"獫猶,周朝時北方異族,時來入侵。薄伐,征伐。薄,發語詞。詩人,指《六月》的作者。

⑸羈縻:籠絡,懷柔。

⑹傾國至:言回紇派來援軍之多。

⑺"出入"句:《新唐書·回紇傳》載,回紇協助唐軍攻克東都洛陽,大掠三日,出入宮殿無禁。

⑻"公主"句:《舊唐書》載,唐肅宗為求得回紇援兵,於乾元元年(758)七月,嫁幼女寧國公主給回紇可汗,送至咸陽,公主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歌黃鵠"是借用漢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的故事,漢武帝時,細君被作為公主嫁給西域烏孫國(今新疆溫宿縣北)國王昆莫,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秋作歌雲:"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⑼指白日:發誓結盟之狀。唐肅宗為了求得回紇的援兵,與回紇結盟。《詩經·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皎日。"

⑽左輔:指沙苑。在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地多沙草,宜放牧,為國家牧馬場所。積雪:回紇將士皆白衣白冠,旗亦白色,故以積雪喻之。

⑾撇烈:迅疾的樣子。仇兆鰲《杜詩詳註》:"撇烈,擺躍之狀。"

⑿胡塵、雜種: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陽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鄭州,及東都洛陽

白話譯文

回紇是天之轎子,飽餐肉食剛勇好鬥。

深秋時節戰馬肥壯攜帶弓箭來射漢月。

自古以來就是漢人的禍患,早在周朝,詩人就已厭聞征伐。

修德睦鄰使其歸順,懷柔政策當然不能斷絕。

為什麼要讓他們傾國而來?他們隨便出入宮廷,已令金闕黯然失色。

中原地區需要驅除叛軍,出於不得已而使用這些東西。

可憐寧國公主唱起了"黃鵠"的悲歌,天子為取信回紇而指天發誓。

回紇的兵馬連雲般地屯駐在左輔,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積雪。

長戟如林連鳥兒也休想飛過,悽厲的胡笳一大早就開始嗚咽。

農民們最為懼怕他們,踩倒了麥苗還把桑枝折斷。

沙苑臨近清清的渭水,泉水香甜青草豐潔。

回紇騎兵渡河從來不用船,千騎奔騰有如風馳電掣。

如今叛軍的煙塵越過了太行山,雜種們又一次攻占了洛陽。

回紇的兵馬看來必須留下了,只是那田園會因此而變得蕭條不堪。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說盡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還有隱憂!鍾雲:五字可風,傷中國無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蓋厭惡之極矣("隱忍"句下)。譚雲:寫細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隱憂在此("田家"二句下)。鍾雲:寫夷兵利害,即在勇壯中見之("千騎"句下)。鍾雲:隱憂尤在此句("雜種"句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范梈曰:此中國何如吋也!讀"胡為傾國至"後數語,可以鑒《春秋》書會戎、盟戎之義矣。謂子美為"詩史",可不信哉?郭浚曰:敘出患害,亦憂亦憤。

明代王嗣奭《杜臆》:"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連雲"與"積雪"顛倒作對,亦是一法。……題曰《留花門》,病在"留"字。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張湝曰: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體!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劈提四句領局,下作兩扇格分應,紀律整嚴。……曰"氣勇決",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開。曰"射漢月",其鋒可駭也;"長戟"至末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闔。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張上若雲: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語可及?

作品鑑賞

此詩客觀分析了在當時紛繁蕪雜的戰爭情況下,官兵多留花門亦無所益,蓋言借兵亦無益。詩中用委婉的語言批評了皇帝的無能和失策。

詩的前四句敘花門氣習,見其強梁可畏。"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兩句寫出回紇兵鋒不可當,讀之駭然。其表現手法偏重於象徵。當首四句指出回紇的強梁可畏之後,接着"自古以為患"八句言御邊有方,不宜借兵召侮。

其實是在批評皇帝。皇帝當然是不可以隨便批評的,於是作者拐彎抹角地說,回紇如此可怕,而皇帝是出於無奈,為了平亂,不得不忍氣吞聲借仗他們的兵力。話說得委婉多了,但着重指出種種隱忍取辱之事,也就揭露出皇帝的無能失策。

"公主歌黃鵠"八句認為締婚之舉,並非處於平等地位的和親和結盟,而引來花門軍隊騷亂畿輔。末八句言養馬苑中不能剿賊而反以妨民。在煞費苦心地以回護之辭反托出唐肅宗"留花門"的決策之失以後,當直接寫到回紇時,由於不再有什麼顧忌,就明言指責他們養馬苑中不剿賊而妨民了。"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是說史思明叛軍自北而來,又占領了東都。既然如此,那麼花門看起來還是必須留的了;只是留下了花門,讓他們的人馬任意踐踏農桑,原野就會變得很蕭條:"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

"這裡看起來似乎又在找理由為留花門開脫,其實詩人的嘆息主要落在"原野轉蕭瑟"上,明顯他是反對留花門的。杜甫早就認為應儘可能少借用回紇兵,主要得靠本國的力量去平定叛亂,這在《北征》《洗兵馬》中有明確提出。這裡他不明說,只是想借這似是而非的兩難法去引導人思考問題,真正地認識到留花門的後患無窮而已。

杜甫的憂慮不是沒有根據的,正由於唐肅宗昏庸失策,決定借回紇兵平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此詩不僅表現了作者的遠見卓識,而且也閃耀着他的戰略思想的光芒。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視頻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可愛動畫賞析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三)杜甫辭官之謎

參考資料

  1. 《留花門》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