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疑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疑懼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濃厚 漢語詞彙,拼音是yí jù,釋義為猜疑 畏懼,出自《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疑懼 [1]

拼音 yí jù

釋義 猜疑畏懼

出處 《易·巽》

解釋

猜疑畏懼。

出處

《易·巽》"進退志疑也" 三國·魏·王弼注:"巽,順之志,進退疑懼。"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各宜自安;如妄自疑懼,敢相扇動,朕即赦元濟不問,回軍討之。"

唐 韋應物《病中書懷呈友人》:寧復機難料,庸非信未孚。激揚銜箭虎,疑懼聽冰狐。

《明史·方國珍傳》:"已而汝潁兵起, 元募舟師守江。國珍疑懼,復叛。"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桓王傷其父以質鄭身死,且見鄭伯久專朝政,心中疑懼,私與周公黑肩商議曰:'鄭伯曾質先太子於國。意必輕朕。君臣之間,恐不相安。虢公執事甚恭,朕欲界之以政,卿意以為何如?'"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魯僖公奮然曰:'盟主須仁義布聞,人心悅服。今楚王恃兵車之眾,襲執上公,有威無德,人心疑懼。'"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八章:"為了消除他的疑懼,掏出一支煙遞給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