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疳積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疳積藥
t012e81c9cf2008e427.png
圖片來源 [來自..疳積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疳積藥

漢語拼音:Gān Jī Yào
  別   名:食疙瘩
  性   味:味澀,性溫。入脾,胃,大腸經
  功   能:健脾利濕,鎮吐理氣。
  主   治:用於上吐下瀉,消食化積,除脹滿,消痞滿,澀腸止痢。

疳積藥 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腺花香茶菜Isodonadenanthus(Diels)Kudo的根。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具有健脾利濕,鎮吐理氣之功效,用於上吐下瀉,消食化積,除脹滿,消痞滿,澀腸止痢。[1]

藥性簡介

別名

食疙瘩(《貴州草藥》)

出處

《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來源

為唇形料植物腺花香茶菜的根。秋季挖根。

性味

澀,溫。

形態特徵

多年生半木質草本,高15-40cm。根莖肥大,常呈不規則結節狀,直徑可達3cm。莖斜向上升,多自根莖生出,四棱形,被倒向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2-1cm;葉片菱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5cm,寬1-2.5cm,先端鈍,基部寬楔形下延,邊緣除基部全緣外為圓齒狀粗鋸齒,上面被具節柔毛及腺點,下面被微柔毛及腺點。二歧聚傘花序3-5花,組成頂生疏離的總狀花序,花梗及序軸均密被微柔毛;小苞片線形,長約2mm;花萼鍾狀,長2-3mm,常呈紫色,外面被疏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卵狀披針形,先端具小尖頭,上唇3齒,下唇2齒較大;花冠藍、紫、淡紅或白色,外面密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上唇外反,先端4圓裂,下唇內凹呈舟形;雄蕊4,二強,內藏;子房4裂,柱頭2淺裂;花盤杯狀,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卵圓形,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鎮吐理氣。

複方

  • ①治上吐下瀉:食疙瘩五錢,吳萸子一錢,煨水服。
  • ②治食積飽脹:食疙瘩一鏡。研末,開水吞服,一日二次。
  • ③治痢疾:食疙瘩五錢,麥子三錢(炒焦)。煨水服,一日三次。(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

[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疳積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1]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