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疾病古今說(袁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疾病古今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疾病古今說》中國當代作家袁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疾病古今說

疾病是人體失去健康的狀態。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現在我們時常這樣說。但是在古代,疾和病是有分別的;一般的病叫疾,嚴重的病才叫病。《論語·述而》有「子疾病,子路請禱」的記載,《論語·子罕》又有「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的記載,都是說孔子病得很厲害,因此他的學生子路要替他禱告天地和準備喪葬後事了。

疴也是病,養疴就是養病,沉疴、宿疴指積久難治的病。痼和沉痼,都是長期不易治癒的頑症, 也比喻難改的嗜好或習慣。

恙字兼有疾病、優患兩義;無恙就是無病無憂,可作互相問候語。後來恙字多指病;有病為有恙;小病為微恙;別人有病,敬稱貴恙;自已有病,謙稱賤恙。

《孟子.公孫丑下》說:「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禮記·曲禮下)說:「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日某有負薪之憂。」採薪之憂是說因病不能打柴,負薪之憂是說因病不能背柴:後來兩者都用作自稱患病的婉詞。至於違和,則是稱他人患病的婉詞,意思是說身體因欠調和而不適。

河魚之疾指腹瀉,也簡作河魚,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霜露之病指感冒,即因感受寒涼而引起的疾病,語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惡疾指肢體或器官方面的缺陷;末疾指手足癱瘓。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着一個故事,說是晉景公病重,秦桓公派了一位名醫去診治,醫生還未到,晉景公夜裡夢見兩個小孩(二豎)在對話。一個說:醫生來了,一定要加害於我們,我們還是趁早逃走了吧,另一個說:不用害怕,我們住在盲之上,膏之下,再好的醫生也奈何我們不得。古人把心尖脂肪叫做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做盲,說膏盲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因以二豎作為病魔的代稱,以病入膏盲形容病情嚴重,無法醫治。

病在骨髓出自《韓非子·喻老》中的一則寓言,說是名醫扁鵲多次拜見蔡桓公,告訴他有病要及早醫治,蔡桓公不相信,終因病情日漸惡化而死亡。書中記扁鵲的話說。「病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意恩是說,病在皮膚,用熏蒸和熱敷的方法能夠達到,病在肌肉,用針刺的方法能夠達到:病在腸胃,用飲服湯藥的方法能夠達到;病在骨髓,那是司命神所管的事,作醫生的就無能為力了。後以病在骨髓形容病症之不可救藥,與病入膏盲同義,也比喻局勢惡化,無法挽回。

在文言文中,生病有染疾、嬰疾、抱病、罹病等多種說法。病篤是說病重;病革(ji)是說病危;病間(jian)是說病情好轉;大漸是說病勢加劇;彌留是說病重將死。痊、瘥(chāi)、 瘳(chōu)都是病已整愈的意思;霍然形容病癒之速。

最後介紹來源於《禮記》和《儀禮》的幾個典故。

一個是易簀,說的是曾子臨終時更換床蓆的故事,見於《禮記.檀弓上》。管子未曾做過大夫,而他所睡的床蓆是只有大夫才能使用的,所以他臨終時要他的兒子把床蓆換掉,以與自己的身份相應,等到床蓆換過,他還沒有安下身子,就一命鳴呼了。後以易簀表明人之病危將死。

一個是搬瑟,見於《儀禮,既夕禮》,本意是說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靜,且示敬意,後用以稱人之病危將死。

一個是屬纊(kuang),見於《禮記,喪大記》。纊是新的絲綿,屬纊就是用新絲綿放在病人的鼻前,驗其是否斷氣,後來也用作病危將死的代稱。[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