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病中示彭德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病中示彭德器》是北宋詞人張元乾的作品之一。

張元干(1091~1161),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又稱蘆川老隱、蘆川老人,永泰縣嵩口鄉月洲村人。張元干為張睦九世孫。張睦生三子廡、膺、賡。廡居侯官(今福州),膺、賡遷月洲鄉。元干是張膺第八世後裔。

祖父張肩孟,字醇叟,宋皇祐五年進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張安道(族譜為幾道),進士出身,曾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為官。張元干早年喪母,十四五歲隨父在任,每逢賓客酬唱,必專心傾聽,有時隨口應和,辭藻可觀,滿座驚嘆。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元干20歲,到江西南昌求教於東湖先生徐師川,參加江西詩派[1]洪芻、洪炎、蘇堅、潘子真、呂本中、汪藻、向子諲(張的舅父)等人詩社活動,從而受江西詩派影響。

病中示彭德器

生平經歷

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元干隨父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入太學,為太學上捨生。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渡過黃河,圍攻汴京。徽宗內禪,欽宗即位,任李綱為親征行營使,元干時年36歲,被召為行營屬官,積極支持李綱抗金。擊退金兵以後,欽宗竟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罪名,罷免李綱。元干因態度鮮明站在李綱一邊,主張抗金,同時獲罪。他悲憤地離京南下。同年冬,元干在淮上聽到汴京淪陷,寫下了《感事四首》,表現極度哀傷悲憤之情。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趙構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號建炎,起用李綱為宰相,元干先後被任朝議大夫[2]、將作少監、撫諭使。但李綱為相70多天就被罷免,元干深感憤慨。建炎三年(1129年)他避亂湖州,作《石州慢·已酉秋吳興舟中作》一詞「心折。長庚光怒,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只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抒發其矢志恢復中原的豪邁氣概和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

紹興元年(1131年),元干因不願與奸佞同朝,飄然掛冠歸里,寓居三山(今福州),仍以民族安危為念,懷着「小隱故山今去好,中原遺恨幾時休」的心情,以詩詞發泄胸中抑鬱。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屈辱地與金議和,李綱反對,罷居福州,元干憤然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紹興十二年(1142年)胡銓反對和議,建議斬秦檜、孫近、王倫三人之首,受到秦檜爪牙誣陷,押送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編管。「一時士大夫畏罪鉗舌,莫敢與立談」,親友「避嫌畏禍,唯恐去之不速」。元干激於義憤,不顧個人安危,為胡銓送行,並填《賀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一詞:「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慷慨激昂,千古傳誦。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有人告發此事,因張掛冠已久,秦檜只好「以他事追赴大理寺獄」。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死,才出獄。

此後,他漫遊吳越一帶。紹興廿七年(1157年),元干拄杖登上吳興垂虹橋,感慨萬千,寫下《水調歌頭》「......洗盡人間塵土,掃去胸中冰炭,痛飲讀離騷。」著有《蘆川歸來集》傳世。他把詞作為政治鬥爭武器,多抒發悲憤之情,成為陸游辛棄疾等愛國詞人的先驅。張元干有三子:靖、竦、竑,均有功名。竑子益臣,孫張貢,遷居西區輔弼嵐口,為同安鄉張氏始祖。

視頻

病中示彭德器 相關視頻

《張元干贈詩》
馬昕第4講 以詩化詞寄情豪放:北宋的詩化詞 1

參考文獻

  1. 江西詩派,個人圖書館,2019-09-01
  2. 朝議大夫介紹_歷史知識,詞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