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寄鄭自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病後寄鄭自正》是南宋陳宓的作品之一。陳宓治縣,關心民瘼,盡力而為,縣民深為感念,不稱他縣令,而親切地尊稱"復齋先生"。
陳宓天性剛毅,信道尤篤,嘗為《朱墨銘》,謂朱屬陽,墨屬陰,以驗理欲分寸之多寡。自言居官必如顏真卿,居家必如陶潛,而深愛諸葛亮身死家無餘財,庫無餘帛。庶乎能蹈其語者,端平初,殿中侍御史王遂首言:"宓事先帝有論諫之直,而不及俟聖化之更,宜褒其身後,以勸天下之為臣者。"帝為感動,詔贈直龍圖閣。所著書有《論語注義問答》、《春秋三傳抄》、《讀通鑑綱目》、《唐史贅疣》之稿數十卷,藏於家[1]。
“ |
臥病六十朝,尪羸欲顛躓。 中虛苦暴下,外怯因多涕。 風邪動感觸,寒熱肆留滯。 百病果難堪,未免趣醫至。 攜持篚與篋,眾藥要盡試。 {口父}咀和參術,煎煮雜薑桂。 了無銖寸功,徒有千百累。 金丹號起死,入腹作鼎沸。 服之不能瘳,束手信無計。 嗟余有天命,未許藥石治。 再拜謝群醫,雲病且平易。 堆床屏丸散,養體親滋味。 曾不數閱日,頗能安寢寐。 昨朝偶尋鏡,自喜有瘥意。 俄驚一目赤,炙灼如頳尾。 薰療技已窮,赤勢殊未既。 平旦澀難開,未晚痛先閉。 於何我久病,復有此兢悸。 當時呻吟餘,猶解閱文字。 茲焉眼如瞽,把卷直欲棄。 舊書滿窗幾,日讀不省記。 賦性已不靈,此疾胡可被。 悲來只頭低,坐處每酸鼻。 何時雙眼明,一覽經滿笥。 行誼顏孟儔,文辭典墳媲。 和順積厥躬,膏澤施當世。 今為轅下駒,橫空但有氣。 又似籠中鶴,束縛剪兩翅。 會當有時節,飛騖歷萬里。 |
” |
— [南宋]陳宓 |
作者簡介
陳宓(1171年~1226年),字師復,興化人,陳俊卿之子。生年不詳,約卒於宋理宗寶慶二年。
《宋史·陳宓傳》少登朱熹[2]之門,長從黃干游,以父任歷泉州南安鹽稅。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知安溪縣。
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入監進奏院,慷慨盡言。遷軍器監簿,又言三事,謂:"人主之德貴乎明,大臣之心貴乎公,台諫之言貴乎直。"擢太府少卿,不拜。出知南康軍,改南劍州,俱有惠政。後以直秘閣,主管崇禧觀,致仕。宓著有論語注義問答、春秋三傳鈔、續通鑑綱目、唐史贅疣等稿數十卷,均《宋史本傳》藏於家。
陳宓政績
嘉定三年(1210)陳宓任安溪知縣[3]。這年冬,在縣衙大門邊設"惠民藥局",他寫《惠民藥局記》。次年,在縣衙西南附近建屋14間,名曰"安養院",收容那些貧病的肩挑苦力,取廢寺田租及"惠民局"的藥,免費供應,病癒裹糧送行;不幸死亡,便棺葬之。同時闢地修築東街和西街。還在縣衙右畔,創設印書局,刊印《司馬溫公書議》、《唐人詩選》等書。在修建縣衙大廳時自作上樑文,有"伏願上樑之後,時和歲豐,民淳俗厚。
嘉定六年(1213),陳宓把它改為石址木樑,橋上蓋屋46間,邑人刻石曰"陳公橋"。陳宓覺得這樣做褒揚自己,掩蓋前人美德,把石碑推落溪中,改名"鳳池橋"。(位於安溪縣城關西面常沿渡)。
視頻
病後寄鄭自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陳宓,古詩文網
- ↑ 朱熹十大經典語錄,精闢透徹,蘊含人生智慧!,搜狐,2019-04-25
- ↑ 揭秘:古代的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嗎?,趣歷史,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