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質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病毒質粒 |
病毒質粒是一種質粒的病毒。作為完整的病毒顆粒,只要具備形態學的條件,不論其有無感染性等生物活性,都是病毒顆粒。質粒是真核細胞細胞核外或
原核生物擬核區外能夠進行自主複製的遺傳單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細胞器(主要指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和細菌細胞擬核區以外的環狀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
中文名病毒質粒
外文名virion
性 質質粒
屬 性病毒
病毒質粒virion(病毒顆粒)。
作為完整的病毒顆粒,只要具備形態學的條件,不論其有無感染性等生物活性,都是病毒顆粒。質粒是指病毒完全成熟階段的顆粒型,
它分為裸露的)和被有包膜的核衣殼質粒。自霍恩(R.W.Horne)和布倫納(S.Brenner)於1958年首次用負染(negativestaining)法以來,
用電子顯微鏡所進行的病毒顆粒超顯微結構的研究飛速地發展着,因此,對病毒顆粒超顯微結構的各部分的統一命名是必要的。1962年在冷泉港定量
生物學(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um on Quantitative Biology)座談會上,卡斯珀(D.L.D.Caspar)、克盧格(A.Klug)等7位
著名的病毒學家提出的質粒、衣殼、亞基、核衣殼、包膜等新詞及其定義,實際上已被公認。
這裡所說的質粒與一般意義上的細胞質粒有本質區別。
根據質粒的定義:質粒是真核細胞細胞核外或原核生物擬核區外能夠進行自主複製的遺傳單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細胞器(主要指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和
細菌細胞擬核區以外的環狀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習慣上用來專指細菌(大腸桿菌)、酵母菌和放線菌等生物中細胞核或擬核中的DNA以外的DNA分子。
在基因工程中質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載體(Vector)。許多細菌除了擬核中的DNA外,還有大量很小的環狀DNA分子,這就是質粒(plasmid)(補充:部分質粒為RNA)。
質粒上常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例如,四環素抗性基因或卡那黴素抗性基因等。有些質粒稱為附加體(episome),這類質粒能夠整合進真菌的染色體,
也能從整合位置上切離下來成為游離於染色體外的DNA分子。質粒在宿主細胞體內外都可複製!
所以一般認為病毒中不含有質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