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文會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登州文會館是由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於1864年創辦的私立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教會大學,是齊魯大學的初創階段,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型大學,為中國早期高等學堂輸送了大批師資力量。1876年改稱「文會館」,1881年開設大學預科,1882年紐約長老會總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學院)為學校英文名稱,以「文會館」作為中文名稱。
在中國,教會學校的發展是與基督教的傳播共進退的,中國歷代王朝對基督教的政策時常變化,但大多數都是排斥大於接受。清中期以來,隨着西方列強的對華侵略,基督教在中國有了發展,首先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和外國租界,如北京、天津[1]、南京、上海等。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對各宗派一視同仁,基督教在中國傳布,成效驚人。而教派除了傳道事工之外,並致力於各種社會事業,如建設大學、醫院、書局、救濟院、孤兒院等。教育方面,天主教[2]和新教都在中國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機構,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一些中國著名大學均起源於教會學校。
發展歷程
狄考文於1864年正月在登州(今蓬萊)和先期達到的一對傳教士夫婦在城西北觀音廟辦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塾」。1872年,狄考文又在此基礎上,擴大了校舍,增加了課程。稱前三年為「備齋」,後六年為「正齋」,「正齋視高等學堂之程度,即隱括中學與內;備齋視高中學堂之程度,而隱括蒙學與內」(《文會館志》)1876年,文會館第一批學生畢業(學制12年),畢業生僅3人:鄒立文、李青山、李秉義。這比上海聖約翰書院(即後來的聖約翰大學)早3年,比北京匯文、通州的潞河(兩校當時都稱書院,後合併為燕京大學)早了十幾年。
學制方面分備科和正科,讀書9年。由狄考文親自編寫課本,包括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聖經、國學、英文;狄考文的妻子則講授歷史、地理、音樂等。1886年文會館的規模再次擴大,可以容納100多名學生。同時,還增加了木工、電工、車工等工藝課程;另外有一些傳教士講授天文、邏輯等新課程。
義和團運動時,該學校遭到衝擊和破壞。此後,校址遷往山東濰縣,並改名為廣文學堂。後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著名的齊魯大學。
學術資源
在教學實驗設備方面,鍋爐、蒸汽機、柴油機、電動機、發電機、銑床、電鍍設備、磨光機、螺絲機,化學藥品、瓦斯燈、燒焊用具、各種電池、顯微鏡、望遠鏡等一應俱全。當時在整個中國也沒有幾處設備這麼先進、齊全的學校。也正是在登州文會館時期,狄考文和教師鄒立文合作,最早將阿拉伯數字引入中國。
畢業學生
文會館辦學40年,培養出的正式畢業生僅200餘人,人數雖少,但卻對山東乃至全國的新式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會館畢業的學生有馮志謙、郭中印、連志舵、李星奎、王振祥、郭風翰、趙策安、張正道等人。
參考文獻
- ↑ (轉載)天津基督教會簡史,新浪博客,2014-05-21
- ↑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