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常山絕頂廣麗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登常山絕頂廣麗亭 》 | |
---|---|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
《登常山絕頂廣麗亭》是由宋代詩人蘇軾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 。
該詩作於熙寧九年詩人在密州登常山廣麗亭之時。詩中描寫了密州壯麗的景色,表達了登山時的逸思遐想,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感慨 。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登常山絕頂廣麗亭
創作年代;宋代
文學體裁;五言古體詩
作者;蘇軾
詩詞正文
《登常山絕頂廣麗亭》[1]
西望穆陵關,東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飛埃。
相將叫虞舜,遂欲歸蓬萊。
嗟我二三子,狂飲亦荒哉。
紅裙欲先去,長笛有餘哀。
清歌入雲霄,妙舞纖腰回。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蒼苔。
何嘗有此樂,將去復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髮日夜催。
棄置當何言,萬劫終飛灰。
本段注釋
②琅邪台:在山東諸城縣東南,相傳秦始皇東巡,作此台。
③九仙山:在諸城縣南。
④虞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舜生於諸城縣東北。
⑤蓬萊:古代傳說中的仙山,在東海中。
⑥劫:佛家語。一劫包括事物的由生到滅過程。萬劫,極言時間之長久。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視頻
參考資料
- ↑ 《登常山絕頂廣麗亭 》 詩詞文句網
- ↑ 蘇軾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