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登幽州台歌
圖片來自大眾網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古體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其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它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發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的壓抑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

原文

陳子昂〔唐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採納,屢受打擊,心情鬱郁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於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加倍努力奮鬥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並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着這種積極態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着一股積極奮發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里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着追求中產生的喟嘆。

簡析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古體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其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它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發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的壓抑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

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陳子昂與司馬承禎、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