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1]

此詩當寫於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發生前後.爵人從當時唐王朝的危機聯想到西晉的永嘉之亂,從謝安墩聯想到澍安當年奮起東山,挽救危局。詩人感慨於謝安在亂世中救國的英雄壯舉,也希望如謝安一樣為國效力.在國難當頭之際施展自己的宿願,又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的遭遇,於是寫下此詩來表達自己的信念。

這首詩是詩人遊歷金陵時登上謝安墩有感而作,詩人站在謝安墩上,回顧謝安建立的曠世功業,想到謝安與王羲之的惺惺相惜,勾起了自己埋在心底建功立業的理想。

作品原文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晉室昔橫潰,永嘉遂南奔。沙塵何茫茫,龍虎鬥朝昏。

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哲匠感頹運,雲鵬忽飛翻。

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西秦百萬眾,戈甲如雲屯。

投鞭可填江,一掃不足論。皇運有返正,醜虜無遺魂。

談笑遏橫流,蒼生望斯存。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

憑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

地古雲物在,台傾禾黍繁。我來酌清波,於此樹名園。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作品譯文

昔日西晉王朝的政權崩潰時,中原一代的人民紛紛向南邊逃亡。當時的局勢多麼紛亂,乘機崛起的軍閥割據勢力日日夜夜爭鬥不休。胡人的馬兒在漢地上奔馳,苻堅率領着前秦的軍隊威脅着中原。賢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謝安察覺到了國家即將衰敗的命運,為了挽救危局,抵禦侵擾,他迅速地東山再起。

晉軍衣甲鮮明,軍容雄壯,氣勢不凡;沿江陳兵,直到海隅,場面頗為壯觀。前秦的軍隊聲勢浩大,披甲執戈的軍士像天上的積雲一樣聚集。苻堅驕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認兵強馬多,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然而東晉王朝的局勢開始好轉,苻堅的軍隊嚇得魂飛魄散。謝安於談笑間打敗了前秦的軍隊,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執掌朝政。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訪古蹟,還可以見到當年的謝安墩。依靠着欄杆遠望四周險峻的地勢,高聳的謝安墩上沒有人群喧譁的聲音。我想象着謝安當年的風姿,緬懷着右軍將軍王羲之曾勸謝安以國事為重的言語。

王羲之謝安志同道合,都有為國效力的心愿。他們雖已做古,其功績卻長存於世,就像蕙蘭留下的芳根一樣。白鷺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飛過,青龍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陽。雖然年代久遠,謝安墩卻依舊存在;只是樓台倒塌,到處長滿繁盛的莊稼。我來這喝喝酒,並將在這墩上建造林園。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我將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過隱居生活。

作品注釋

1、這首詩是李白遊歷金陵謝安墩時所作。冶城:相傳是三國時吳國的鑄冶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一帶。謝安墩:在金陵城東半山報寧寺的後面,謝安曾和王羲之同登此墩,後稱為謝安墩。

2、晉室,指西晉王朝。橫潰,引申為政權崩潰,這裡是指西晉皇族爭權互相殘殺的「八王之亂」。

3、永嘉:晉懷帝年號.永嘉5年(311)匈奴貴族劉曜攻陷洛陽,殺死七民三萬餘人,中原一帶人紛紛南耷避亂。

4、龍虎:喻指當時乘機崛起的割據勢力。朝昏,即朝蔣.日日夜夜。

5、風,放逸,引申為追逐、奔弛。

6、天驕:天之驕子,本指匈奴.這裡指侍堅的前秦。蹙,迫,侵擾。

7、哲匠:指賢明有才之士.這裡指謝安。

8、雲鵬:大鵬,指謝安。

9、組練:古時車卒與步兵穿的戰服。楚國,指江淮一帶。此句形容晉軍衣甲鮮明、軍容雄壯。

10、海門:指海邊。

11、西秦:指十六國時苻堅的前秦。

12、投鞭:據《晉書·符堅載記》:葤堅進攻東晉時,曾吹噓其兵力強大,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一掃不足論,一舉蕩平晉軍不在話下,此二句描繪苻堅的驕傲狂妄不可一世。

13、皇運。指東晉王朝的命運。返正,復歸於正道,這裡是振興的意思。

14、醜虜:指苻堅的軍隊,無遺魂,嚇掉了魂。

15、「談笑」二句: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苻堅攻晉時,謝安鎮靜如常,與其侄謝玄對局下棋.談笑自若、遏:阻擋,此二二句意為:謝安談笑自若地扣。敗了前秦軍,老自姓希望他執掌朝政。

16、憑覽:倚欄遠望,周,四周。

17、高標:指謝安墩高高聳立。絕人喧,無喧鬧之聲。

18、東山,指謝安。謝曾隱居東山。

19、右軍言: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與王羲之(右軍)同登冶城時.王對謝說:「現在天下大亂,應人人為國效力,不可空談,荒廢正業。」

20、白鷺:白鷺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鷺洲」之句。

21、青龍:山名,在南京東南。朝暾:初升的太陽。

22、雲物:景物。

23、清波:指酒。

24、樹名園:在墩一上建築林園。

25、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帶。武陵源即桃花源,晉陶潛有《桃花源記》,這裡指隱居的地方。

作品賞析

從「晉室昔橫潰」到「天驕蹙中原」是詩歌的第一部分。西晉末年,軍閥割據,朝野紛爭不斷。「沙塵何茫茫,龍虎鬥朝昏」兩句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亂世畫面。「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是指,當時匈奴的軍隊相繼攻陷了洛陽和長安,整個中原已經在胡人的鐵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沒有傑出的將領出來抵禦侵略,司馬王朝必將滅亡。這一段極力描述局勢的紛亂與緊迫.是在為下一段謝安的出場做鋪墊。時勢造英雄.正是這樣危急的情況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從「哲匠感頹運」到「蒼生望斯存」為詩歌的第二部分。謝安於亂世中應時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馬王朝的半壁江山。為了表現謝安的雄才大略,詩人首先描述苻堅領導的前秦軍隊是如何強大。由「百萬眾」和「如雲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眾多,氣勢恢宏,這正與西晉王朝混亂紛雜的局勢形成鮮明的對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堅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前秦的軍隊之強。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謝安臨危受命,憑藉卓爾不群的軍事才能,在淝水將前秦的軍隊一舉擊破,使「淝水之戰」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場著名戰役。詩人又用「談笑」一詞勾勒出了謝安從容不迫的氣度。戰場上刀光劍影,慘烈異常,而謝安依然能夠輕鬆自如,從容面對。這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三國時的奇才諸葛亮。「醜虜無遺魂」,寫前秦軍隊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軍進攻中原時的浩浩蕩蕩以及苻堅的不可一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烘托出謝安戰績的顯赫。這一戰的勝利為謝安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傳百世,受人敬仰。

從「冶城訪古蹟」到「歸入武陵源」是詩歌的最後一部分。詩人的目光從歷史上回到了現實中。謝安墩地勢高聳,鮮有人聲喧譁,這樣略顯荒涼的場景引發了詩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當年正是在這裡勸謝安以國家危亡為己任,這才有了之後謝安的應時而出、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英雄之舉。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謝安可謂志同道合,就像梧桐與嘉樹一樣,而他們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樣,成為了代代相傳的千秋佳話。想到這段歷史,詩人很自然地就會聯繫到自己。他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機會,自己也可以像謝安一樣,建立不朽的功績。然而身邊並沒有像王羲之之於謝安這樣的知己,自己空有才華而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苦悶無處排遣。在謝安墩上遠望,白鷺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飛過,青龍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陽。詩人看見的自然景物都蘊含着生機和希望,而身邊的謝安墩由於年代久遠,樓台倒塌,到處長滿繁茂的莊稼。這使他再次感嘆功名富貴的不可長存,於是又有感而發: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業,實現心中抱負,一定會辭去官職,到歸隱之地享受田園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詩歌字裡行間常常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被賞識被重用,從而可以憑藉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勞。謝安一戰而平天下的壯舉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謝安墩,詩人才會有這樣多的感慨。雖然現實中有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機會建立不朽的功業,這也是李白和一些歸隱詩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懷才不遇的詩人在殘酷的現實中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小隱於林,獨善其身。而李白儘管有歸人武陵源的念頭,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後再將其實現。這成了他堅持一生的信念,也成為其大部分詩篇的終極主題。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