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坎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登門坎效應是中國的經濟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登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坎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明代洪自成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在《菜根譚》中說:「攻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在20世紀60年代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們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在兩周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實驗者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立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面寫着「謹慎駕駛」。實驗的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籤過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會同意立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主婦,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這個實驗驗證了社會心理學「登門檻效應」的存在。
登門坎效應的實驗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拓改變成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後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 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於後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裡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登門坎效應的應用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登門坎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鑑。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併力求達到。"登門坎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
根據"登門坎效應",教師所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素質、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着"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坎",我們的教育前景就寬闊得多了。
比如,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據自身問題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如養成"不隨意發脾氣"、"抓緊時間做事"、"傾聽別人說話"、"不隨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會神聽課"、"做題仔細認真"等等。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便會功到自然成。還有,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切忌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而要富有愛心和欣賞心,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和發展潛力,對他們作出積極的、鼓勵性評價,哪怕是一個讚許的點頭,一個滿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祝福,都可能換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看到自身發展的希望,從而積極健康成長。再有,課堂提問時,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設計問題,一步步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
一、登門檻效應在推銷上的應用
一個人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後,往往願意接受一個更大的要求,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更容易更順利地登到高處。用「登門檻」來形容這種心理現象簡直是太形象了。推銷員就常常使用這種技巧來說服顧客購買他的商品,通常成功的推銷員都不會向顧客直接推銷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個通常人們都能夠或者樂意接受的小小要求,從而一步步地最終達成自己推銷的目的。其實對於推銷員來講最困難的並非是推銷商品本身,而是如何開始這第一步。當你把一名推銷員讓到你的屋裡,可以說他的推銷已經成功一半了,即使你開始並不想買他的賬,僅僅是想看看他如何表演。有時我們會發現這種方法的確是個達成自己目標的好辦法,尤其是用於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偶爾使用一次成功率還是挺高的。
二、登門檻效應在員工管理方面的應用
在要求別人或者下屬做某件較難的事情而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同樣,對於一個新人,上級不要一下子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建議你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稍有進步的小要求,當他們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員工容易接受,預期目標也容易實現。這裡面的心理變化是多麼微妙啊!不過記住,有的時候還是要看住自己的「門檻」的,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