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煙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煙點。原圖鏈接

發煙點(smoke point)又稱冒煙點,是「食用油在烹煮時能承受的最高溫度」,當烹煮溫度高於油品的發煙點,品中的、游離脂肪酸、氧化降解的短鏈產物等物質,會從油品中揮發,冒出肉眼可辨識的青煙,進而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根據烹煮方式選擇不同發煙點的食用油,對重視健康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概述

發煙點是介於熔點沸點間的溫度,當溫度更高而達到閃點時,油品蒸氣與空氣混和之氣體則可發生燃燒起火現象。油脂加熱後會起煙,只要達到發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產生醛、酮、酸等氧化物質,不利健康。每一種油的化學式結構不同,對熱的安定性不一,耐受的溫度不同。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發煙點」。一般壓榨且未經精製處理的油脂發煙點較低,約170℃~200℃,較不適合高溫烹調及油炸,如:麻油花生油橄欖油

耐受溫度

精煉過的油脂發煙點

但使用溶劑萃取的油脂,如大豆油葵花油芥花油葡萄籽油棕櫚油等,均需經過精製製程,包括脫酸、脫色及脫臭等方式,移除油品中的游離脂肪酸、色素、氧化物及揮發性物質等雜質,以達到無味無臭且外觀澄清的目的,因此精煉過的油脂發煙點在200℃以上。

備油建議

民眾在疫情期間減少外出,許多平時不下廚的人,開始在家烹飪煮食,自己下廚東西吃下肚在油品的選擇,需要更加費心。專家提醒,從煎、煮、炒、炸、冷盤沙拉烘焙,習慣「一罐油用到底」的人要留意,每種油品特性不同、適用的烹調方式不一,一罐油用到底容易變質,產生、酸等氧化物質,吃進體內很傷身。

為避免劣油危害,應根據不同烹調方式選擇油品。中華食品安全協會建議,廚房裡應該準備兩種油,分別為「涼拌油」和「煎煮炒炸油」,可以依照左列的表格選擇適合自己烹調的油,切記勿使用「萬用油」,一瓶用到底。每一種油都有其適合的烹調溫度,應依家中不同烹調方式去選用不同的油。[1]

油溫判斷

家庭主婦如何判斷油溫?方法是將一根筷子插到油鍋裡,見到筷子底下看到油冒泡泡→約100-130度;氣泡往上→約150度。氣泡冒出表面→約180度。

植物油與烹調方式

植物油與烹調方式有:

油品發煙點

油品的發煙點會因為榨取方法、油品等級、成分比例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2]一般來說,發煙點高於200°C的油品就能用於高溫烹調;發煙點140°C~200°C的油品適合炒菜、燉煮、低溫油炸;發煙點低於140°C則建議用來涼拌或低溫翻炒。常見油品發煙點,可作為選購食用油的參考(資料引用自德國食品協會):

各種油品的發煙點。原圖鏈接
常見油品 發煙點
苦茶油 200°C ~252°C
橄欖油 230°C
葵花籽油 227°C
冷壓初榨橄欖油 190~207°C
豬油 188°C
初榨芝麻油 177°C~210°C
大豆油 177°C
奶油 175°C
南瓜籽油 160°C~181°C
奇亞籽油 107°C
亞麻仁油 107°C
紫蘇籽油 107°C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