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側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側耳
1430881386947.jpg
圖片來源 http://www.39yst.com/htzkpcy/201505/264513.s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側耳

漢語拼音:Bái Cè ěr
別名:梅花草、黃草、小白花、馬蹄草、白耳菜、肺心草、白折耳、水折耳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具有清熱潤肺,解毒消腫的功效
主治:肺結核,喉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熱毒瘡腫,跌打損傷

白側耳,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梅花草屬植物突隔梅花草ParnassiadelavayiFranch.的全草或根。具有清熱潤肺,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結核,喉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熱毒瘡腫,跌打損傷。[1]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側耳

拼音名:Bái Cè ěr

英文名:all-grass of Foliosous Parnassia

別名:白耳菜、叫天雞、光板、金筶板、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梅花草、黃草、小白花、山慈姑、馬尿花、馬蹄草、紫葳草、肺心草、白折耳、水折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nassia delavayi Franch.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或根。

採收和儲藏

夏季採收。

原形態

突隔梅花草:多年生草本,高10-45cm。有稍粗長的橫走根莖。莖具棱脊,無毛。基生葉厚紙質;葉柄長達16cm;葉片腎形或心形,長2.5-6cm;莖上具一無柄葉片,圓形,先端鈍,基部心形,抱莖,全緣。花莖1-4條,花單生頂端;萼片5,卵形或寬倒卵形,先端鈍圓,花瓣5,白色,匙形、倒卵形、倒披針形,長達2.5cm,先端鈍,邊緣上部齧蝕狀而中下部呈流蘇狀細裂,基部具長約2mm的爪;雄蕊5,與花瓣互生,藥隔褐色,呈鑽狀,常突出於花葯之上,退化雄蕊中部以上3深裂;子房半上位;心皮3個,合生,花柱稍長於子房,柱頭3裂。蒴果橢圓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4200m的山坡、路旁、林緣、林下和草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棕褐色,具多數不定根、鱗片及葉柄殘基,頂端被毛。莖圓柱形,長3-28cm,直徑1-2mm,有縱棱,質脆,易折斷。葉皺縮,基生葉完整者呈腎形或心形,長2.5-6cm,厚紙質,葉柄長達16cm。莖生葉1片,圓形,基部心形,抱莖。花黃色,單生莖端。有時可見橢圓形蒴果。氣微,味甘。

性味

辛;苦;寒

歸經

肺經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清熱解毒。主主治沛結核,喉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熱毒瘡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

各家論述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側耳白側耳
  2. 白側耳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