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口鑄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白口鑄鐵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白口鑄鐵(碳以游離碳化物形式析出的鑄鐵)一般指共晶白口鑄鐵

共晶白口鑄鐵,是一種合金,兩組元素或化合物在液態下完全互溶、在固態下有限互溶並發生共晶反應時所構成,鑄鐵是含碳量大於2.11%的鐵碳合金的統稱,共晶白口鑄鐵的碳含量為4.3%,該合金由液態冷卻到1148℃時,發生共晶反應全部轉變為高溫萊氏體Le。室溫下共晶白口鑄鐵保留了共晶轉變產物的形態特徵

白口鑄鐵的斷口為亮白色,因而稱之為白口鑄鐵。

發展歷史

考古研究表明,中國原始冶鐵術至少在公元前2070年前後即已誕生。塊煉鐵(柔鐵)首先出現,白口生鐵(剛鐵)緊隨其後。春秋早期偏晚(約為公元前8世紀)的一件鐵器殘片,是迄2012年7月為止中國最早的鑄鐵器,金相組織顯示的是鑄鐵的過共晶白口鐵。

反應

共晶白口鑄鐵的合金由液態冷卻到1148℃時,發生共晶反應

。全部轉變為萊氏體(稱為高溫萊氏體,用符號Le表示),高溫萊氏體是共晶奧氏體和共晶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呈蜂窩狀。溫度繼續下降,共晶奧氏體成分沿ES線變化,同時析出二次滲碳體,由於二次滲碳體與共晶滲碳體結合在一起不易分辨,因此萊氏體仍作為一個組織看待。溫度降到奧氏體成分達到0.77%,並發生共析反應,轉變為珠光體時,這種由珠光體與共晶滲碳體組成的組織稱為低溫萊氏體,溫度繼續下降,萊氏體中珠光體的變化與共析鋼的相同,珠光體與滲碳體的相對質量不再發生變化,它保留了共晶轉變產物的形態特徵。

組成成分

共晶白口鐵,室溫緩冷組織為變態萊氏體,沒有先共晶相。由珠光體和共晶滲碳體組成。

主要性能

共晶白口鐵是含碳量為4.30%(鐵碳相圖上的共晶點)的白口鐵,室溫緩冷組織為變態萊氏體,沒有先共晶相。由於幾乎沒有結晶溫度間隔,故具有優良的鑄造性能。

由於組織中出現以滲碳體為基的萊氏體,此時因合金太脆而使白口鑄鐵在工業上很少應用。強度、硬度高,塑性、韌性低;切削加工性能、可鍛性能、焊接性能較差;共晶成分附近的合金結晶溫度低,流動性好,因而鑄造性能最好。

性硬而脆, 用於不受衝擊的鑄件。

共晶碳化物形貌與分布對白口鑄鐵抗衝擊磨料磨損性能有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