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啟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啟哲
原圖鏈接
出生 1935年
北京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白啟哲(Bai Qi Zhe )[1]

個人簡介

1935年生,北京市人。中國美協會員。

1986年 為釣魚台國賓館作山水畫《江南春雨》。

1989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

1991年 《黃山煙雲》等20幅作品,在日本國千葉縣舉辦《白雪石父子畫展》。

1992年 山水作品《長城春不盡》參加北京市"美哉北京畫展",原作

被北京市 人民政府收藏。

1995年 山水作品《蜿蜒萬里,雄風猶存》參加北京市"愛祖國愛北京美術比賽"獲二等獎。同年7月為人民大會堂畫巨幅山水《蒼岩舞龍》。

1997年 山水作品《古塞松風》參加中國文化部主辦的"迎接97'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賽"獲銅獎。同年6月,山水作品《古閣新姿》等10幅參加北京市美協主辦的"大京九美術作品展",其中《巨龍穿嶺》被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收藏。

1999年 山水作品《山谷松風》等38幅在日本國千葉縣舉辦《個展》。同年12月出版《白啟哲作品優選集》。

作品賞析

追求創新創作多樣化

多年來,為藝術突破和創新,白啟哲遊歷祖國各地山川。說起他的山水畫創作體驗,他歸結為3個字--多樣化。首先是題材多樣化。其父白雪石畫桂林山水聞名於世,他更拓展了自己的繪畫題材。他喜歡畫民間傳統的亭台樓閣,也喜歡畫雪景、樹木、各地山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自然中發現美"。不同的題材需要用不同的技法來表現。或以線為主,表現北方山石的雄偉氣勢;或潑墨為主,展現峨嵋的鬱鬱蔥蔥;或用斧劈皴,桂林的清秀柔美躍然紙上。

在大量的寫生和觀察思考中,白啟哲自己的風格逐漸凸顯。在繪畫技藝上,他逐漸脫離了白派山石重線條的皴法,開始用墨塊帶線,畫面因此更顯得和潤、厚重;構圖上,他的留白也脫離了白派的風格,拓展了畫面的空間感。邵大箴稱其作品"不同於雪石先生山水畫的新因素,如山石的皴法更富於變化,在畫面上更注意加強黑白對比,更注重留白";在機理上,他嘗試把紙鋪在石頭上取其紋路,或用報紙沾墨洇,創造獨特的機理效果。如今的白啟哲已然不在父親的光環下。

邵大箴在對白啟哲的評論文章中寫道:"開宗立派大畫家弟子們的藝術創作往往有3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在大樹下遮蔭,一味承襲大師風格樣式,不圖上進;第二種類型以繼承為主,在承續大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探索,有所創新;第三種類型以叛逆為主,在反叛中開創新路。白啟哲正是第二種類型,他已在'白派山水'中有所繼承,有新的創造,並正在穩步地拓展創新成果。"

樂在耕耘不染浮塵

白啟哲的創作都是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提煉素材,因此他習慣出門帶上速寫本,發現美的景觀立刻寫下來。有一次,他乘車去西郊辦事,路過某地時突然發現路邊有幾棵松樹組合得很美,很有特色。可是當時車不能停,於是他只能記住大概的地點。等他到達目的地辦完事情後,特意沿原路返回,找那幾棵松樹。他圍着那幾棵粗細高矮交錯、疏密有致的松樹轉了好幾圈,仔細觀察了半天,變換着角度畫了好幾張速寫。後來,他意猶未盡,竟又跑過去好幾趟專門畫這一組松樹。有時還用毛筆寫生,直到它們的形象瞭然於胸,純熟於筆。

還有一次去十渡寫生,當時烈日炎炎。白啟哲選了一個好角度,顧不上頭頂的大太陽,一頭扎進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揮汗如雨。正好有路人經過,好心提醒他:"這位先生怎麼不去樹下遮蔭,旁邊那麼多樹呢。"白啟哲微微一笑。殊不知,此時的這位先生心裡裝滿了這些樹,卻不是用來遮蔭的。

說到這裡,白啟哲起身為我們找出了一摞速寫本。上面滿滿地記錄着他去各地寫生的成果。2004年3月19日,王府井大教堂;3月20日,北京 圖書館、天王殿;4月1日,龍潭

4月2日,陶然亭公園百坡亭;4月3日,香山碧雲寺;4月4日,北海公園……讓人無法相信,這位70歲高齡的畫家,至今還像一隻蜜蜂似的忙碌不止。

當今畫壇,追名逐利之風盛行。然而白啟哲卻不喜張揚,不尚空談,不為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的時風所動。身居鬧市,不染浮塵,惟以硯邊耕耘為樂。別說拍賣會,連這次的畫展都是兒女們給他做了思想工作後才開辦的,媒體宣傳也是幾乎沒有。現在白啟哲還每天堅持創作,筆耕不輟。問他累不累,他說:"畫畫就算是我的休息方式。"顯然,對於繪畫,他樂在其中。

參考資料

  1. 白啟哲:錦繡山河盡描繪(2),新浪網,2006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