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嘴潛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嘴潛鳥
原圖鏈接

白嘴潛鳥 (學名:Gavia adamsii)為潛鳥目潛鳥科下的大型水禽,別名黃嘴潛鳥是潛鳥中個體最大者,[1]體長75-100厘米。嘴粗厚而向上翹、黃白色,頸較粗,前額明顯的隆起。夏羽頭和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下喉有小的白色斑點組成的白色橫帶;前頸至頸側部有一條寬的白色橫帶,在前頸中部斷開,極為醒目;上體黑色,具顯著的方塊型白斑。冬羽上體黑褐色;前頸白色,與後頸黑褐色分界不明顯;眼周白色。特徵明顯與其他潛鳥不同,野外不難區別。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水上起飛需要助跑,以魚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於北極區北部從摩爾曼斯克東至西伯利亞及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冬季南遷至約北緯50°,偶爾更往南些。繁殖期6-8月,單獨在淡水區繁殖,但越冬於沿海水域。中國種群數量甚稀少,有記錄遷徙時經過遼東半島及福州。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物種。

形態特徵

白嘴潛鳥夏羽頭和頸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喉部有一條由白色斑點組成的不連續的橫帶,前頸至頸側亦有一條寬的白色橫帶,往前頸變細,在前頸中部中斷;上體黑色,背和翅上覆羽具白色斑點,兩肩具很多相同的、呈長方形的白色斑塊,尾上覆羽具小的成對排列的白斑;下體白色;胸側和兩脅黑色,具成對排列的白色縱紋和斑點;尾下覆羽具黑色橫斑。

冬羽上體灰褐色,頭頂和後頸淡灰褐色,眼周圍有一圈白色;耳區常常有一黑褐色斑;下體白色,和前頸的白色與後頸灰褐色界限不清,非截然分開狀;背和上白斑不明顯或缺失。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上體較淡,背、肩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明顯的白斑。

虹膜紅褐色,嘴黃白色,跗蹠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750-1000毫米;嘴峰88-90毫米;翅長310-405毫米;尾60-65毫米;跗蹠約87毫米。

相近物種:較為相似的是北美大潛鳥(北極潛鳥Gavia immer),但該鳥中國未見有分布。

棲息環境

白嘴潛鳥繁殖期主要棲息在北極苔原沿海附近的湖泊與河口地區,也出現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山區湖泊與河流中;秋季遷徙期間和冬季,則主要棲息在沿海和近海島嶼附近海面上,有時也出現在河口地區。

白嘴潛鳥偏愛於深且清澈、石質或砂質底表、水面波動小的湖泊,最佳的棲息地為不完全凍結、魚類資源和水生植物豐富、岸線複雜、可為築巢和孵卵提供良好條件的湖泊,通常它們會避開森林地帶,而有時候它們會飛離繁殖區域的水域去尋找食物。

生活習性

  • 習性

白嘴潛鳥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偶爾亦有單只活動在較大的湖泊和海上,不出現在小的水塘。在水中身體下沉較深,頸伸直,頭向上舉,嘴向上傾斜。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兩腳伸出尾後。飛行速度快,但從水面起飛困難,需要助跑。叫聲高而粗。

  • 食性

白嘴潛鳥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覓食方式通過潛水,通常在苔原湖泊和海上覓食。

  • 遷徙

白嘴潛鳥春季遷徙於4-5月,5月末6月初到達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遷徙,10-11月到達越冬地。中國為少見冬候鳥。

  • 叫聲

通常於海上無聲,但在繁殖地發出假聲尖叫。

分布範圍

白嘴潛鳥繁殖在俄羅斯最北部的科拉半島、科爾吉耶夫島、新地島、亞馬爾半島、太梅爾半島,一直往東橫跨西伯利亞北部,經印迪吉爾卡河和科累馬河,到達鄂霍次克海岸的馬加丹和西伯利亞最東邊的楚科奇半島,然後經過白令海峽到美國的聖勞倫斯島和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沿海及其島嶼。越冬在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阿拉斯加南部、挪威沿海,偶爾也到瑞典、英倫三島、北海、波羅的海、意大利、朝鮮、日本、中國遼東半島和福建。

中國分布:遼東半島(柳樹屯)、福建(福安)。

原生分布:比利時加拿大中國丹麥芬蘭日本朝鮮韓國墨西哥挪威瑞典美國

旅鳥分布:奧地利、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法羅群島、法國、德國、格陵蘭島、愛爾蘭、意大利、緬甸、荷蘭、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士、烏克蘭、英國。


繁殖方式

白嘴潛鳥繁殖期6-8月,繁殖於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帶。營巢於苔原湖泊岸邊,巢由枯草堆積而成,極為簡陋。每窩產卵1-2枚,通常2枚。卵褐色、具小的暗褐色斑,卵的大小為80-95毫米×53.5-66毫米,平均89毫米×56.9毫米。

亞種分化

白嘴潛鳥外形和北美大潛鳥(北極潛鳥G.immer)很相似,因此有的學者將它作為北極潛鳥的一個亞種。但多數學者因為它們的繁殖區在北美重疊,而且個體大小、嘴的顏色和形狀亦不相同(白嘴潛鳥較大,嘴較淡),因而將它單獨作為一個獨立種。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評估等級——未予評估(NA,中國為邊緣分布區)

暫未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12)——近危物種(NT)。

  • 種群狀況

中國僅偶見於遼東半島和福建,在整個亞洲和俄羅斯遠東亦很少見,數量稀少,很少見有報道,為罕見冬候鳥。

  • 致危因素

白嘴潛鳥的種群數量由於受到不可持續的捕獵而快速下降,其具體數據需要進一步量化。2007年,一份來自於白令海峽地區約1000隻白嘴潛鳥的記錄表明,捕獵是該物種生存的最大威脅。

在白嘴潛鳥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白嘴潛鳥都會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脅。在阿拉斯加極地濱海平原的繁殖地帶,白嘴潛鳥有90%的巢位受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用地的威脅,29%的巢位處於用於石油天然氣運輸的廣闊地帶。越冬時期的白嘴潛鳥則可能受到重金屬污染和漁網纏繞的威脅。

氣候變化可能成為該物種未來的威脅,而其種群相對較低的繁殖率和特殊的棲息地需求也是其種群威脅的部分因素。

  • 保護措施

2006年,美國的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各合作夥伴提出了一個旨在保護阿拉斯加西部和北部的白嘴潛鳥和減少其種群威脅的協議。而當前需要獲取其種群數量,建立監測項目來觀察白嘴潛鳥的種群趨勢,評估捕獵的水平並且採取控制措施,評估比較生態和氣候變化對種群可能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白嘴潛鳥簡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