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漢族姓氏。
白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68位。
源出有五:源自嬴姓、羋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出自部落、出自改姓。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 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得姓始祖
白阜、摯、公子白、白公勝(熊勝)、西亞、中亞的易卜拉欣之後裔,白乙丙(孟丙)、白元光。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堂號
治生堂: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等。
研究考證
出自嬴姓
據《中國姓氏地圖》顯示,白姓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
出自羋姓
漢族白姓出自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着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出自部落 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中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以地名為氏
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改姓或賜姓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以及被他人賜姓:
①回族白姓:《續通志 • 氏族略》載: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紇城人察罕,當地人稱白為察罕,因以名之。元仁宗賜姓白。 比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元朝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 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元史 •世族表》云:「伯篤那丁,居極紇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賜姓白氏。」 或稱廣西回 族白姓,為西亞人伯齡之後。明初,伯篤那丁之孫伯齡,至廣西,落戶桂林,遂改「伯」為「白」。據清顧嗣立編纂的有元一代詩歌總集《元詩選》記載,伯篤魯丁字至道,稱魯至道,西亞 答失蠻人,因「伯」與「白」諧對音,其後裔先取「伯」為姓,後改白姓。《明孝宗實錄》、《錦衣衛選薄》:陝西丁也 是哈密回 回,初居甘州(今張掖),任指揮使,後遷居北京,其孫亦撒,為錦衣衛百戶,嘉靖六年賜姓白名勇。 明代,哈密回 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順英宗復辟,哈只阿力舉家內附,任錦衣衛 僉事。卒後,子阿討刺襲職,賜姓白名瑜。瑜子白鑌,鑌之子白瀾、白贏及五世白鏞、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並世襲錦衣衛 僉事。部分由中亞、西亞的阿拉伯語音譯字 易卜拉欣改字而來,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阿拉伯語音譯字 立姓而來。因阿拉伯語音譯字易卜拉欣,故後裔多以伊、白、拉冠姓。(
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②猶太族(藍帽回回):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③滿族和蒙古族等:瓜爾佳氏、納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蘇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魯氏、薩察氏、納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魯特氏、薩加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圖氏(蒙古族)、塔喇巴齊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溫克族)、白氏(漢族)。 今蒙古族之白姓來源部分有二:或為察干氏所改,蒙語「察干」漢語意為「白」,取其漢意而以「白」為姓;或為伯顏氏所改,此則取其首音而諧「白」而為單姓。
④突厥族等: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蠻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語拼音為「Kouldja」,後為「固勒札」,是新疆地區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倫(哨所)的名稱,位置在今新疆伊寧,後建有固勒札城(寧遠城,今新疆伊寧),以其城邑名稱為姓氏,稱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該部為蒙古準噶爾部所吞併,逐漸演化稱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為白氏等。
出自氐族。《三國志• 注》轉引《魏略 •西戎傳》曰:「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研、隴左右,其種非一。稱盤瓠之後,或號青氐,或號白氐....,處中國,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當即氐族之白姓。
為白亞氏所改。《古今中國姓氏大全》注「白亞」云:「歷史上罕見姓,《魏書 •官氏志》記載,西河譏胡有白亞氏,後改姓白。」「譏胡」,《姓氏考略》、《姓氏詞典》皆引作「飢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陽。
據《五代史》載,吐谷渾亦有白姓。吐谷渾酋長有白承福,莊宗賜姓李;又陳永貴,胡人,本字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
⑤其他民族: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台 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下面摘自《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 撒拉族之白姓,則由回民、漢民連同其姓氏一併融入。 鄂倫春族有白依爾「哈拉」(氏族),或以為姓,後或取其首音諧「白」而為單姓。 基諾族之白姓,則取自人名。基諾族生子女常請巫師起名,而巫師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師名「白臘」,則男孩或名「白臘腰」,女孩則名為「白臘呂」(基諾族 讀法:腰,男性;呂,女性)。故基諾族多名「白臘義」者。或取其首音諧「白」而為姓。、哈尼族之白姓,居雲南之綠春。相傳清初有車苗、車山、車者三兄弟,父母雙亡,流落他鄉,老二車山到得元陽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職,後遂以白為姓。 錫伯族之白姓,則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土族之白姓,則由「巴顏—孔」所改。本民族名,意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諧「白」以為姓。 裕固族之白姓,則由巴依亞提氏所改。巴依亞提為戶族名,以之代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