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族節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族節日
來自百度的圖片
白族節日

中文名稱 :白族節日

民 族 :少數民族

傳統節日 :火把節、觀音節、魚塘會等

文學體裁 :賦

白族節日,指的是我國少數民族白族的節日,包括火把節、觀音節、魚塘會等。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1]

白族節日介紹

火把節

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節」。這個節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預祝豐收的節日。這天晚上,家家門口都要豎小型火把一個,每村村口要豎公立大火把一個或幾個,火把高達、五丈。上面插紅、綠彩旗,寫着「五穀豐收」、 "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火把點燃後,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猶如白天一般。然後各村寨的群眾,手持小型火把,繞田間穿行一周,燒滅害蟲,以求莊稼豐收。關於「火把節」的由來,白族人民中流傳着這樣一個生動的民間故事:相傳一千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是六詔中勢力最大的一個,他野心勃勃,企圖併吞六詔,然後把才智過人、青年貌美的賓川詔夫人—慈善夫人(又稱白潔夫人)霸占為妻。為此,他以召開六詔會議為藉口,造了一座最易燃火的松明木樓房,宴請各詔主到松明樓聚會。南詔王的這一陰謀沒有瞞過聰明的白潔夫人。她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勸自己的丈不要去參加會議。當時由於南詔王的權勢,賓川詔主不敢違約,白潔夫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灑淚送行丈夫,行前拿出鐵鐲一隻,親自戴在丈夫手上。赴宴之中,南詔王派人點燃了松明樓,不出白潔夫人所料,各詔國主都被大火燒死。當熊熊火焰騰空而起的時候,各詔派兵營救,但為時過晚,白潔夫人聞訊趕到後,燒死的國主侍從只剩下一堆黑黑的焦骨。白潔夫人星夜點燃火把,在這堆焦骨中用雙手挖尋丈夫屍首,致使十指鮮血淋漓,最後才在一支套有鐵手鐲的焦骨上找到自己丈夫的遺骨。她悲憤萬千、抱着丈夫的屍骨縱身跳入洱海。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貞節、美德,於六月二十五日,男子跑馬迎魂,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村村寨寨豎立火把,以表示對白潔夫人的懷念,這就是人把節的由來。八月二十三日的「魚塘會」(過去曾叫「花船撈屍會」),據說也是白族人民用來紀念白潔夫人的。

相關信息

繞三靈

盛大的「繞三靈」聚會,在每年夏曆四月下旬舉行,歷時三、四天。這是白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白族信仰本主神,認為它是諸神中的主神,為一村的本主。在各個本主中又有一個最高的神中之神,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旁,其所居之廟稱為神都,建於上陽溪聖源寺,並舉隆重的宗教儀式朝拜最高本主神,俗稱「繞三靈」。「繞三靈」期間七十多個村的上萬男女老幼,身穿民族盛裝,彈奏着樂器,邊唱邊舞,循着蒼山之麓齊集「神都」聖源寺,展開各種祀神的文藝活。參加者各杯不同的心意到這裡祈求朝拜。其中以男女青年為數量多,他們來時打扮得十分艷麗,手裡拿着柳枝、鮮花,打着「霸王鞭」,唱着大本曲,敲着八角鼓,使整個「繞三靈」的活動充滿節日氣氛。晚上,人們在寺廟周圍山林地上休息。青年男女們進行談情說愛的活動。他們雙雙對對,隱藏在樹木叢中,一唱一合,沿着洱海畔邊行邊唱,經過洱河靈帝的本主廟,然後到馬久邑保景帝和公主的本主廟,整個過程都載歌載舞,如此廷續三天至四天「繞三靈」會才告結束。[2]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觀音節」。相傳觀音開闢了這個地區,使這裡「五穀豐登」,人們為紀念觀音的功跡,訂這個時間在這裡聚會。「三月街」盛會在大理城西面蒼山下舉行,時間為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屆時白族群眾到這裡唱歌、跳舞、演戲、賽馬、舉行各種文娛體育活動。隨着歷史上白族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個盛會逐漸發展成各民族的物資交會,相沿至今已有午千餘年的歷史。會議期間,街上人山人海,擺滿了各種貨物,人們在這裡自由買賣,農民用措取的獸皮和挖到的藥材,到這裡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解放後,這個聚會已成為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文娛體育會演的大會,它對促進各族人民民間的團結和物資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在白族人民中,除以上幾個較為盛大的節日外,還有許多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節日。這些節日與漢族的習慣大體一樣。[3]

搶頭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搶頭水」的佳節。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小伙子個個忙着梳妝打扮。他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擔水桶,笑逐顏開地行進在村頭巷尾,來到水井邊。到了午夜零時,只聽鞭炮齊鳴,只見大家爭先恐後的「搶頭水」。每家每戶把「搶」來的「頭水」挑回家去後,便用它趕做湯丸、麵條等食物,煮好後裝在碗裡或盤裡,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戶送到老年人手裡,祝賀老人新年快樂,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禮物後,在還碗盤時,在碗盤中放幾分錢,以示壓歲。祝年輕的一代健康成長,美好幸福……「搶頭水」活動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敬老愛幼的民族傳統。

耍海會

雲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舉辦一次傳統的耍海盛會。相傳過去洱海里有條兇殘的大黑龍,年年興風作浪,塗炭人民。聰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條黃木龍,放進洱海去同黑龍決鬥。兩條龍在洱海中展開了惡戰,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為黃龍吶喊助威。黃龍斗累了伸出頭來,大家一齊扔去饅頭:黑龍伸出頭來,大夥丟下石頭。於是黃龍越斗越強,黑龍又飢又乏,被咬得遍體是傷,慌忙逃往漾濞江。從此,海水外泄,風平波靜。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年到了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裝,撐起花傘,從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趕來耍海。在耍海的日子裡,洱海裏白帆點點,岸上人山人海。人們只起嗩吶,唱着《大本曲》,對着調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鶴舞,盡情歡樂。同時,舉行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龍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裝而成,在長約十米,寬約三米的風帆上,披紅掛綠、張燈結彩。桅杆上扎有五顏六色的「連升三級」的大斗,並拴上銅鑼,尾舵上豎有松枝,船舷上畫着叱咤風雲的「黃龍」和「黑龍」,中間鑲嵌一面圓「寶鏡」。隨着一聲號令,各村寨的龍舟競發,人們唱着賽舟調,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春節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南寧地區春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雲南省白族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雲》、《蛇骨塔》、《鳥吊山》、《慈善夫人》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另有從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龍畫鳳,堅固結實,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白族獨特的節日有「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要海會」和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三月街」等。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民俗娛樂活動。耍龍燈在中國漢代漢族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起源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裡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漢族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耍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吳自牧著的《夢粱錄》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麒麟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彩,線條剛柔相濟。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着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用一米多長的木棒,彩畫各種條型花紋,兩頭扎彩色布條、銅錢或銅鈴等。最初霸王鞭表演時只有幾人,後來發展到幾十人集體表演。表演者手執霸王鞭,排列成行對打或進行跳打,故亦稱「打霸王鞭」。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着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4]

相關視頻

白族的傳統節日到底都有哪些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