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梅
29-147457979.jpg
圖片來源 https://b2b.hc360.com/supplyself/179854620.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梅

漢語拼音:Bái Méi
別名:鹽梅、霜梅、白霜梅
性味:味酸、澀、咸,性平
功能:具有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的功效
主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癇,痰厥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白梅,中藥材名。為薔薇科植物梅ArmeniacamumeSieb.的果實經鹽漬而成。具有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癇,痰厥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1]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梅

拼音名:Bái Méi

英文名: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

別名:鹽梅、霜梅、白霜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的果實經鹽漬而成。

採收和儲藏

採摘未成熟果實,用鹽水浸漬,日曬夜漬,約經 10d即成,久則表面生霜。

原形態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於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狀

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綠白或黃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質。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類白色,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氣微香,味酸、咸。

炮製

齊民要術》: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

酸澀咸;平;無毒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癇,痰劂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各家論述

  • 1.陶弘景:白梅亦應(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
  • 2.《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 5.《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緊閉牙關,急宜將肉摩擦。
  • 6.《綱目》: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梅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梅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