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檀,中藥名。為山礬科山礬屬植物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Thunb.)Miq.的根、葉、花或種子。具有清熱解毒,調氣散結,祛風止癢的功效。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檀

漢語拼音:Baitan

別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具有清熱解毒,調氣散結,祛風止癢的功效。

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檀

拼音名:Bái Tán

別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Prunus paniculata Thunb.」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

採收和儲藏

根,秋、冬季挖取;葉,春、夏季採摘;花、種子,於5~7月花果期採收,曬乾。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花期5月,果熟期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60-2500m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長江以南各地及台灣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濕,好光,要求肥沃土壤。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於7月採收果實,去掉果肉,種子常用沙藏層積90d以上,春播。

性味

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調氣散結;祛風止癢。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24g,單用根可至30-4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3]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檀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檀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檀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