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毛藤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360kuai.com/pc/97334a959a5e42bc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白毛藤,中藥名。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S.dulcamaraL.var.lyratum(Thunb.)Sieb.etZucc.]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症,腎炎水腫,風濕關節痛,婦女濕熱帶下,小兒高熱驚搐,癰腫瘰癧,濕疹瘙癢,帶狀皰疹。[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毛藤
漢語拼音:Baimaoteng
別名:苻、鬼目草、白草、白幕、排風、排風草、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排風藤、土防風、耳墜菜、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毛風藤、蜀羊泉、毛相公、望風藤、毛千里光、毛秀才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肝、膽、腎經
毒性:小毒
功能: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
主治: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症,腎炎水腫,風濕關節痛,婦女濕熱帶下,小兒高熱驚搐,癰腫瘰癧,濕疹瘙癢,帶狀皰疹。[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毛藤
拼音名:Bái Máo Ténɡ
英文名:Bittersweet Herb
別名:苻、彀菜、鬼目草、白草、白幕、排風、排風草、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排風藤、土防風、耳墜風、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毛見藤、毛老人、紅道士、毛和尚、野貓耳朵、胡毛藤、羊仔耳、生毛稍、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蜀羊泉、毛相公、望風藤、毛千里光、毛秀才、鷹咬豆子、毛道士、毛葫蘆、葫蘆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mara L.var .Lyratum (Thunb.) Sieb. Et Zucc.]
出處
出自
- 1.《百草鏡》。
- 3.《別錄》: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葉,夏采莖,秋採花、冬采根。
- 4.《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椏,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東人謂之白草。
- 5.《綱目》:白英,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色。《吳志》云:孫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達5m。基部木質化,上部草質,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多戟形或琴形,長3-8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緣或波狀,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少數為全緣,中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生;花萼5淺裂,宿存;花冠藍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頂孔開裂;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小,頭狀,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徑約1cm,熟時紅色。種子近盤狀,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2800m陰濕的路邊、山坡、竹林下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濕暖濕潤氣候,耐陰濕。適宜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及分根繁殖。種子繁殖:北方地區春季播種,4-5月條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間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進行。當苗高20cm左右時,要搭架縛藤,以利生長。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紅蜘蛛為害。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等,長可達1.2m,直徑2-7mm。表面黃綠色至棕綠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莖通常毛較少或無毛。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暗綠色,展平後戟形或琴形,被毛茸;葉柄長1-3cm。有時附黃綠色,或暗紅色的果實。莖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質脆易碎。氣微,味苦。
以莖粗壯、葉綠、無果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外側附腺毛和非腺毛。皮層較厚。中柱鞘纖維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雙韌型,韌皮部狹窄。髓部有的細胞含砂晶。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密被腺毛和非,柄1-5細胞,有的細胞縊縮;非腺毛4-6細胞,頂端稍鈍;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6個。
化學成分
莖含甾體糖甙(steroidal glycoside)SL-a(又名SL-0)、SL-b(又名SL-1)、SL-c、SL-d[1,2]。它們都是混合物。SL-a含有4個成分,系(5α,25β)-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β)-furostan-3,22,26-triol]的、(5α,25α)-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α)-furostan-3,22,26-triol]的、(25β)-呋甾-5-烯-3,22,26-三醇[(25α)-furost-5-en-3,22,26-tr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1→4)-β-D-吡喃半乳糖甙-26-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6-O-β-D-glucopyrano-side]組成的[1]。SL-b也含有4個成分,系規告皂甙元(tihohe-nin)的、新替告皂甙元(neotigogenin)的、薯蕷皂甙元(diosgenin)的和雅姆皂甙元(yamogenin)的3-O-β-D-吡喃葡萄糖甙(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組成的[1]。SL-c含2個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25ζ)-solanidan-3β,23β-diol]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d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組成的[2]。SL-d也含有2個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二醇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蜀羊泉(千年不爛心Solanum dulcamara L.的全草)和紅棗以1:1混合製成煎劑、糖漿劑對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瘤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複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g/kg/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小鼠梭形細胞肉瘤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鹼。
對機體防禦機能的影響
根據溶血素及血清蛋白含量的測定,蜀羊泉及紅棗對促進機體的抗體形成,以及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的合成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強機體非特異性的免疫生物學反應。
其他作用
蜀羊泉鹼均有某些抗真菌作用,但不及番茄鹼。其中所含之龍葵鹼的作用見「龍葵」條。蜀羊泉有制欲作用。
性味
味甘;苦;性寒;小毒
歸經
歸肝;膽;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症;腎炎水腫;風濕關節痛;婦女濕熱帶下;小兒高熱驚搐;癰腫瘰癧;濕疹瘙癢;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塗。
注意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各家論述
- 1.《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茄癬蟲。
- 2.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 3.《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 4.《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 5.《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 7.《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癧cuan,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 8.《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 9.《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