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湖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湖鄉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西北部的長江北岸,與廬江縣毗鄰,總面積60餘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1萬人口,耕地面積 26000餘畝,山場面積 25000畝,可養殖水面 5000餘畝。

地處亞熱季風氣候帶,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物產豐富,五穀豐登,藕香蟹肥,是著名的" 魚米之鄉 "、" 生態之鄉"。風景秀麗、居風淳樸,社會治安穩定。

小城鎮建設取得長足發展,鎮容鎮貌不斷改觀,是樅陽縣新型小城鎮。[1]

歷史沿革

1984年4月,公社改稱鄉,大隊改稱村。白湖、白柳兩鄉轄區不變。1992年,白湖、白柳兩鄉合併為白湖鄉。2016年6月2號銅陵市民政局官網發布《樅陽縣撤鄉設鎮工作取得進展》:撤銷樅陽縣白湖鄉設立白柳鎮,鎮政府駐公塥社區(原白湖鄉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白柳鎮位於樅陽縣東北部,羅昌河(錢橋段)東岸,距樅陽縣城41公里。東與白梅鄉毗鄰,南臨白盪湖同項鋪鎮接壤;西與浮山風景區,錢橋鎮隔河相望;北連廬江縣羅河鎮。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面積61.93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開採前景廣闊。境內眾多丘、漫崗,皆屬浮山山脈體系。白堊紀時期浮山火山口的熔岩噴發,使得地下蘊藏有大量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玄武岩、時臘石(明礬石、礬母石、瓷石、高嶺土等)、銅礦、鐵礦、石膏等,且據勘探資料顯示儲量可觀,極具開採價值。服務質量較高,投資環境優越。

政府各部門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機制,實行"首問負責制",凡是國家、省、市、縣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都會得到充分落實,同時白湖鄉還結合實際,制定了地方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為投資者創造更加寬鬆的投資環境。 集鎮商業繁榮、賓館、餐飲等各類娛樂休閒設施一應俱全,秀麗的自然風光,良好的投資環境。

礦產資源。主要有:銅礦分布在簸箕山、引家窪、銅家嶺等,銅礦石資源達4450萬噸。鐵礦位於廬江縣羅河鎮毗鄰的區域(即廬樅大鐵礦)。明礬礦位於何山村及其交界的黃莊村境內的礬母山。北與廬江縣羅河鎮礬礦連體。葉臘石礦儲量達998萬噸,與明礬石礦伴生,礦點同明礬石礦。玄武岩,在過旗、古樓、山河等村分布,儲量8000萬立方米。[2]

經濟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通過優化第一產業,壯大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28元,比上年增長100多元,信用社存款突破億元大關,人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綜合實力處於全縣前列。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改善。合(肥)-- 銅(陵) -- 黃(山)高速公路途經該鄉,且留有互通立交出口:白(湖)一會(宮)公路貫穿全境,連接高速公路出口不到8公里,經高速到銅陵不到30分鐘車程,到省會合肥僅1小時,到縣城樅陽僅30分鐘,到安慶僅需50分鐘,交通運輸極為方便。正在興建改造的具道金錢公路年內通車,基本使全鄉村村通油路(路面寬達9米)。

程控電話已村村開通,設有移動、聯通通訊塔各一座,基本達到村村通有線電視,戶記有聯電網,村村通有線電視,50%農戶擁有程控電話。鎮區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3000餘噸,排灌設施配套齊全。電力網已全面改造,設施齊全,電力充沛。

農業產品走俏市場

全鄉耕地26000畝,山場25000畝,水面5000餘畝,是樅陽縣重要的糧油棉、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年產糧食15430噸,優質油料600噸,棉花200噸,年出欄生釺4萬頭,家禽砘欄45萬隻,年產各類名優水產品1080噸,優質米優質棉、優質油、黑芝麻、三元雜交釺生產已具規模,白盪湖螃蟹、銀魚、薄殼青蝦等名優水科品遠近聞名。

企業發展不斷壯大

白湖建安公司屬"二級建築施工企業",從施工質量到誠信服務,居全縣建築企業之首。樅陽縣匯鑫玄武岩有限公司年產成品玄武岩石40萬噸,2004年年產值1000多萬元,解決100多人就業問題。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全鄉食品、大米、油料、農機修配等加工業計150餘家,商業網點遍布全鄉。

招商引資

截止2009年5月,白湖鄉共完成招商引資任務4800萬元。在該項目中,德威建材工業項目擬投資1500萬元,即將簽約並落戶店頂工業功能區;投資1000萬元的服裝加工項目正地洽談之中,有望在青山店頂工業功能區落戶。

該鄉招商引資工作做到了發揮三個優勢、把握三個環節、實現兩個確保。

三個優勢:一是發揮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吸引外來客商前來投資;二是發揮銅、鐵、石膏、玄武岩、葉臘石等礦產資源儲藏豐富的資源優勢,實行資源招商;三是發揮人才優勢,白湖鄉在外成功創業的成功人士非常多,充分利用這一人才優勢,實行親情招商。

三個環節:一是招商引資任務和責任制落實到位;二是獎懲到位;三是為落戶企業跟蹤服務到位。

兩個確保:一是確保全年的招商引資任務完成;二是確保二個以上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落戶。

白湖鄉生態農業開發

擬規劃徵用神東、柳寺、過旗、新橋、桂元、復興6個村沿公路1000畝耕地,興建白湖鄉農業生態開發園區,利用區位優勢,一村一業,實施規模經營,在神東村計劃再擴建50畝,發展三元雜交豬養殖基地;柳寺、過旗利用小集鎮的優勢發展200畝大棚蔬菜及反季節蔬菜;新橋在原有黑木耳種植基地的基礎上擴大規模開發食用菌系列產品,並引進深加工技術;桂元、復興利用靠近浮山發達的旅遊業發展林果業、花卉、盆景、草坪地120畝以及休閒業和庭院旅遊業。[3]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1980年以前主要集中於公塥街道建設,公塥街道原來只有長約300米,寬不足3米的石板泥土路面。新湖路一線建成一條南大街,寬20米,長400米,水泥路面。1996年至1998年,沿樅廬路和開發區一線兩側,又建成一條寬20為,長500米的東大街;

1998年至2001年,沿白湖中學至白湖衛生院的一條長420米、寬20米的北大街建成。2002年,公塥街居住人口達4000多人,個體工商戶800多戶,白湖鄉政府和鄉直機關均在公塥街道落戶。浮山大橋。1998年2月動工興建,2000年國慶節前竣工,坐落在白浮公路南段的瘌痢山下,橫跨白盪湖末端錢橋河。該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3個橋墩,全長140米,橋面寬12米,橋高20米。

文化教育底蘊豐厚

全鄉有初中2所,小學14所,在校生6000餘人。2003年中考成績位居全縣第二,僅考入安徽省示範高中

--浮山中學的學生就多達46人;2004年全鄉的中考成績再次刷新,高中達線189人,師範高中達線108人。白柳學校為全縣唯一一家九年制教育試點學校。程音烈士展覽館系全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美麗的湖泊風光是人們垂釣、休閒的理想場所。

祖籍白湖鄉公塥村的愛國民主人士房秩武先生於1924年在浮山創辦了圖書館、小學和浮山中學。浮山中學為省級花園式學校、安慶市重點中學,外國學者參觀後都感觸頗深,讚美浮山是"天下形勝地,文人爭霸處"。

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全鄉有鄉衛生院一所。至2004年,職工25人,其中副主任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村衛生服務室19所,從業人員75 人,其中58人具體鄉村醫生從業資格。

白湖衛生院是一所花園式醫院,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軟、硬件建設進一步上台階, 2003年被評為"省級先進鄉鎮衛生院",定為縣鄉聯合體試點單位。[4]

風俗民情

語言比較複雜,與地理位置有直接關聯;樅陽話可能受到古文字聲韻的影響,學詩韻,呼平仄,較易入門,但由於尾音重,學普通話、拼音字母和外語,發音較難準確。如把"白天"叫"日裡","吵嘴"叫"講口","吸煙"叫"吃煙","妻子"叫"老婆"等。居住,建國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響下,農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員聚居在一個村落,房屋連在一起,一進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門,宅戶相望,門窗相對。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廣大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改善,通戶減少,獨戶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許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與城裡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衣飾,樅陽縣人民在衣飾方面,素有愛美儉樸的傳統,青春少女,尤愛打扮,入學青年,甚講整潔,新婚夫婦,必穿華麗。舊時的習俗,隨着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看出痕跡。飲食,樅陽縣居民,向有"一日三餐"、"一稀兩干"或"兩稀一干"習慣。惟逢年過節、婚喪賀吊諸喜事,則盛辦酒席,分海參席、香藎席、木耳席之類,酒菜甚豐,而且席位排次較嚴,禮節頗多,有里俗遺風。節日還沿襲舊的飲食傳統,元宵吃湯圓,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飲雄黃酒,中秋吃月餅、糍粑、咬菱角,重陽吃螃蟹、飲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買魚肉外,還講究做印子粑。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流活動頻繁開展,飲食漸有南北風味。

婚姻習俗

婚姻制度在建國前多為封建習俗,婚姻過程一般經過托媒說合、父母同意定婚、親家過門、女婿上門、行報日禮、迎親禮、抬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謝媒、酬謝賓客、三朝回門等儀式。娶親時,男女要沐浴,吃紅棗、花生仁、桂圓、蓮子湯,意思是"早生貴子"。男方上午發轎,媒人相隨到女方,女方中午請客,飯後由姑娘、嫂子給出嫁姑娘梳頭、捏腳、穿上嫁時衣,由父母領姑娘向祖先祈禱拜辭,由兄弟馱上轎,但姑娘不能回頭,在轎上要哭訴。轎內不問寒暑放銅火爐,為姑娘踏腳。母親送女兒上轎也要哭訴。轎門貼對聯,男方貼上聯,女方貼下聯。轎子回到男方村莊,必須迎水上;至門前,男方在門前用石灰劃橫線,擺好香案,轎子落在橫線上;放鞭炮,舉行接轎儀式;然後由新郎開轎門,兩邊有姑娘嫂子接新娘出轎門,由新郎背新娘到洞房。此時看熱鬧的人拋擲小石子,新郎則拋糖果,謂之"拋發"。晚飯後,舉行拜花燭儀式,喝交杯酒,然後新郎新娘各持紅線一端,由新郎牽入洞房。長輩來房,新娘要拜迎;看新娘的講些四言八句,新娘按意思表演,這樣鬧到深夜,謂之"鬧洞房"。第二天上午,新郎新娘拜祖宗和長輩,第三天,新娘攜新郎回到娘家,叫"三朝回門",中飯後又返回婆家。婚後20多天,女方母親帶男孩和禮品到男家"滿月"。建國後,男女婚姻獲得自由,婚禮一般從簡,但也要經過雙方戀愛、上門定親、節日互相往來、正式迎親結婚、回門探親等過程。農村婚禮較隆重,舊習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紹,定婚後,一年三節要向女家送厚禮,定婚時要加送衣服貴重禮物,結婚時要加送邊豬壇酒。推行文明新風,移風易俗,許多婚禮習俗並沒有那麼繁瑣的細節。

喪禮習俗

舊時陋習,頗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後,一律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盡子女孝意。窮人家辦喪事一切從簡,豪富人家則大肆鋪張,從服喪到殯葬,一般要經過如下禮節:斷氣時要抬上門板,燒送路錢;穿衣下塌後,在送進棺材;訃告親友,設置靈堂,子女輪流守孝;至親穿白色孝服,婦女系白裙,親友穿白蓋頭,穿半截白鞋;三日內接受親友來吊,入殯封棺;來吊者送軸、輓聯和錢,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內跪拜回禮,放鞭炮,奏哀樂助哀;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有管燈、做七、收斂、破獄之類迷信項目,目的是為死者超度靈魂,入地獄免罪;出殯前做堂祭,禮生呼禮,哭訴祭文,孝子腰系草繩,腳穿麻鞋,手執孝棒,頭披白布蓋頭,隨禮生環堂祭奠三次,反覆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殯時鳴鑼開道,燃放鞭炮,沿途丟紙錢;入葬前要請風水先生擇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時日,提前掘穴,按時營葬。建國後,這些舊俗和迷信活動基本制止。 節日,節日在民間流行的較多,幾乎月月都有,以農曆節候而定。正月初一為元旦,又名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長,互相祝福。飯後,鄰里造拜,名曰賀年,親友開始往來。是日,不灑掃庭廚,取蓄藏也,見面均講"恭喜發財"。初七為人日,傍晚鳴鞭炮,如除夕,祝人類長壽。十五為元宵節,盛行玩龍燈和花燈。二月十五為花朝節。三月清明日為清明節,祭祀、緬懷祖先、先烈。四月初八為浴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中節,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十五為小陽春,臘月初八為臘八節、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為除日。建國後,一部分仍保留下來,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義,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曆上的重要節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5]

風景名勝

旅遊開發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 公堰塥集鎮西南10公里處坐落的浮山[7] ,既是旅遊勝地,又是佛教聖地。山上有三十六於世,更因其岩壁上留有大量文人墨客的真跡,即摩崖石刻,而令人流連忘返。山腳下的國家級地質公園"浮山國家地質公園"[8] ,亞洲第一。

龍山寺

龍山寺始創於明朝,時名雲山寺.後因朝代更換之戰火該寺而被毀.清朝時有本地十大姓出資重建此廟,取名霧雲庵,延續至民國,承多位主持守護直至上雲下岩,上孝下田法師先後主持霧雲庵,使得佛法長存,香火久盛不衰.信士有所瞻禮,鄉民有所仰敬。

一九四九年解放初,霧雲庵被山民毀為平地.一九八八年政策開放後,有本地出家上道下悟法師(俗名王文如)一人來至龍山之巔,以星月當燈,松蔭為廬,岩石禪床,猛獸作伴,參禪悟道,潛心苦修.後與傳藝師(俗名程桂蘭)立願重建此廟,再興一方佛教道場,使此地眾生能同浴佛陀恩澤而不畏艱辛,歷經常人所不能經受之磨難,鄉民為其真誠所感動,支持搭起一座茅蓬.兩年後才建起了幾間佛殿和廂房,更名龍山寺.建廟因萬事初創,法師辛勤過度於一九九四年不幸圓寂。

為滿法師遺願,傳藝師與法師弟子(俗名朱國光)多方努力,得十方信士資助於一九九七年創建了大雄寶殿,使古寺重輝.二00一年在當地群眾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上山公路。

展望未來,龍山寺一定成為壯嚴重盛,法乳永遠常流的佛教道場。

古祠堂

1949年前,古祠堂較多。現保存的有李家祠堂(在古樓村,為村部)、徐家祠堂(在新橋村)。徐家祠堂坐東朝西,前後三進,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在二進與三進中間有天井,天井中南、北頭各有一株桂花樹,秋季繁花似錦,香飄數里。祠堂內壁原為板壁,木刻花紋,房屋頂上均有天花板或閣樓。

萬安橋

建於明萬曆年間,拱形石橋,橋面寬3米,跨度5米。橋面及橋身均為青石條徹成。清宣統二年維修,完好無損。

古碑

柳塘王樹澤題《重建城隍廟碑記》,存于山河村佛佗庵內。清嘉慶13年《重修慈化庵碑記》及其功德碑2塊,存於黃莊村慈化庵內,並存石香羅一尊,其正面有"大清乾隆三十二年孟春立"字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