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歌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眉歌鶇 |
中文學名: 白眉歌鶇 |
白眉歌鶇[1](學名:Turdus iliacus)體形較鴝類為大,約長23厘米。嘴形較窄,嘴長几為頭長的一半;嘴鬚髮達;翅形尖,相當長約為跗蹠長度的3倍,尾較寬且長,變化亦大;跗蹠結實而長;翼下不具斑紋。棲息在凍土層的針葉林及樺木屬森林。比相關的歐歌鶇體型較小。吃昆蟲,蚯蚓和水果。白眉歌鶇在歐洲及亞洲北部繁殖,由冰島南部至蘇格蘭北端,東經斯堪地那維亞、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及白俄羅斯北部,並經俄羅斯至約東經165°的楚科奇自治區。在東歐向南擴展至烏克蘭北部,而在格陵蘭南部則分布至卡科爾托克。有遷徙性,有季節性垂直遷移的現象。偶有越冬鳥至新疆西北部的阿爾泰山。是土耳其的國鳥。
外形特徵
白眉歌鶇體長20~24厘米,翼展33~34.5厘米,重50~75克。雄鳥與雌鳥相似,背部呈褐色,上身呈白色有褐色斑點。它們最特別的是兩側及翼底呈紅色,眼睛上有奶白色斑紋,故以"白眉"為名。淺色眉紋明顯,下體多縱紋,兩脅及翼下銹紅色。有2個亞種,歐洲亞種全身羽毛顏色較深,體型稍大。白眉歌鶇與紅尾型的斑鶇、白眉鶇及白腹鶇的區別在下體具縱紋,與雌烏灰鶇的區別在下體具縱紋而無點斑,且淺色的眉毛明顯。雌雄相同。
虹膜~褐色;鳥喙~黑色,基部黃色;腳爪灰褐色[2]。
相似鳥類
與歐歌鶇相似,歐歌鶇既沒有白色的眉羽,也沒有磚紅色的脅部,鳴叫聲也更加短暫 。
生活習性
遷徙:白眉歌鶇是候鳥,遷移。冬天幾乎分布於全歐洲、英倫三島和土耳其。
習性:白眉歌鶇出發一般是集群進行。即使是在大城市中,也未必能觀察到北方的白眉歌鶇遷移。在夜間可以聽到它們的鳴叫,這些鳥在飛行中用彼此的呼叫溝通,從而保持聯繫。它們更愛交際,尤其是在冬天,會形成超過200隻的大群。受驚擾時,它們會去開放一個新的領域,很快飛向最近的樹,當確認危險已經過去了才會返回原地。
鳴聲:鳴聲為低聲的吱吱尖叫接一小串哀傷的下降音。告警叫聲為gak或持續的trett~trett~trett……聲。群鳥歇息時唧喳作叫。冬季發出單薄的tseee叫聲[3]。 食性:白眉歌鶇的飲食多樣化,吃昆蟲,蚯蚓和水果和無脊椎動物。有螞蟻、甲蟲、蟋蟀、蚯蚓、蝗蟲、蒼蠅、蜈蚣、蝸牛、蛞蝓、蜘蛛。還有植物:樹莓、沙棘、櫻桃、黑醋栗、接骨木果、山楂、冬青、爬山虎、杜松子、茜草、梨、橄欖、野生草莓、紅豆杉等。 也在地面上尋找食物,但很少用它的喙挖而只是啄食。
棲身環境
通常棲息於針葉林和苔原。巢最好是建設在針葉林中,但也很容易營造於樺樹林,甚至在該地區的楊柳樹上。往南該物種占據了優先植被生長在濕地,沿河岸或熱帶雨林的邊緣。在遷移過程中,可以發現在沿海岸或山頂上的任何位置。在冬季的幾個月里,它們出現在樹林和灌叢,更加開放的棲息地,如農田、牧場、公園和果園及國家邊緣。在北非,發現在橄欖樹和雪松森林。當天氣情況很嚴酷時,也會進入城市園林和城市。
生長繁殖
白眉歌鶇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中,但在北方苔原區,往往直接在地面上產卵。雌雄共同建巢,但通常由雌鳥單獨孵卵。每次生4~6枚卵。卵一般大2.6 x 1.9厘米及重4.6克,當中蛋殼占了5%,一般會在12~13日孵化。幼鳥成長迅速,雛鳥於出生後的12~15日換羽即可出巢,然而父母仍繼續照顧幼鳥一段時間,再過14天幼鳥就會獨立。一年中通常可以繁殖兩窩,除了在北部地區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阿爾卑斯山山區[4]。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北歐至西伯利亞。
分布狀況:罕見。偶有越冬鳥至新疆西北部的阿爾泰山[5]。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名 |
1 | 白眉歌鶇指名亞種 | Turdus iliacus iliacus |
2 | 白眉歌鶇歐洲亞種 | Turdus iliacus coburni |
種群現狀
白眉歌鶇的分布地很廣,達1100萬平方公里,加上群落很大,單在歐洲數量就達310~420萬隻,所以它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嚴冬會影響它們的數量,而寒冷及潮濕的夏天則會減低其繁殖率。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