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芒營,不是一個營(帕男)

白芒營,不是一個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白芒營,不是一個營中國當代作家帕男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白芒營,不是一個營

又到白芒營。

其實用不着「又到」這兩個字眼,不到白芒營又到哪裡。我家屬大路鋪鎮,但處在大路鋪和白芒營之間,去兩邊鎮都差不多時間,家就在國道邊上,去白芒營不過幾分鐘車程。

在鄉5歲時,父親牽我手徒步去白芒營看飛機,那時候看飛機的很稀奇不得的事情,何況去一趟白芒營鬧子,就像現在的人去首都的心情一樣。父親再捨不得也會買一兩個粑粑哄我的嘴,我的心裡就是裝着這個小小冀望去的。要不就順道到幾里外的外婆家。外婆最疼我們姊妹幾個,再不好過的日子,外公外婆都會拿出他們深藏的棗子、花生這些。

長大了,自己去,或走路,騎車,也是去得最多,最愜意的一個地方,但白芒營在我的人生中走過那麼多年了卻僅僅是個名稱。

直到讀了不少書後,才知道白芒營不簡單,用一句別人感嘆的話,是我最景慕的「大地方」了。

白芒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大地方」呢?

在我看過唐解國、趙榮學、趙仁萬寫的文章《對瀟賀古道幾個問題的探討及古道歷史功用價值的初評》之後才真正覺得白芒營的深遠出乎了我的想象。

他們的文章里大體寫道:遠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就是沿瀟賀古道進入蒼梧之地的。《史記》上也卻有記載:「舜帝南巡狩時,「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九嶷山是五嶺之一的萌渚嶺西部山系,它盤踞在今廣東、廣西、湖南交界之地,舜帝陵位於九嶷山西北麓的寧遠縣境內,其山大部分分布於湖南江華及廣西的賀州。晉代郭璞在《山海經校注》中說九嶷山就是蒼梧山,也證明了《史記》一說。

舜帝南巡後,擴大了炎黃集團在百越部族的影響,使百越後成為北方炎黃集團的一個屬國。戰國時期,楚悼王派大將吳起南征蠻越,把國土拓展到了嶺南,並建立了洞庭、蒼梧郡,嶺南的一部分地域,第一次被正式併入中國的版圖。

《漢書•南越王傳》「……故歸義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灕水,或抵蒼梧」。出零陵境內的戈船下瀨兩位將軍,其中一位將軍下灕江,入南越境內;另一位將軍則出零陵直抵蒼梧境內,因當時的蒼梧郡與零陵郡接壤,「或抵蒼梧」這位將軍也就是沿瀟賀古道進軍南越的,即從江華過白芒營到富川。現今還存兩段完好的古道,其中一段即從河路口鎮南街口過船嶺腳村、尖山口村,長約4公里,全用青石板鋪成,古道穿行在石峰山野之間,幸好當年的207國道繞行了這一段。

尚存的瀟賀古道不但是舜帝南巡的路線,也正是吳起進兵南越的重要路線之一。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1年),派尉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平南越,在廣西東北部的萌渚嶺一帶的山嶺叢林中與越人激戰,主帥尉屠睢戰死。

宋代人范之曄所編《秦史拾遺》中說秦有「道於瀟永臨封,為秦尉屠睢帥征駱越所經之地。」瀟為瀟水,永為永州,臨為臨賀,封為封開,更加說明尉屠睢平南越走的就是瀟賀古道。

道光《永州府志》記載,「秦戌五嶺,萌渚嶠道,白芒營是其一也。」 白芒營南邊的糧子嶺上,經幾千年的風雨剝蝕還存留下了秦漢時代的兵營遺址,其夯土牆基還能依稀可辨。

另外,白芒營的連山腳村,就是漢代馮乘縣城,現城址尚可考,當地人稱此地為老縣衙。夯土城牆和青石砌成的北城門還殘留着。史料也可查:西漢初置,屬交州蒼梧郡。史載為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圖表明建置時間不遲於漢文帝時期。縣域包括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東部。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屬臨賀郡。南朝宋屬臨慶國,齊、梁、陳復屬廣州臨賀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90年),改隸永州總管府,屬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析其北境置江華縣,江華縣才治於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廢,東境歸江華縣,西境入富川縣。馮乘縣共歷時約1100年。

白芒營糧子嶺就在縣城的邊上,此馮乘縣又正是三省通衢之地,秦始皇50萬大軍分五路南征,沿瀟水一路部兵又是最多的一線,白芒營的地位十分顯見,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且想象得出,白芒營的地名來歷,一定是與戰爭屯兵有關,而這蠻野之地還未有它的一個名字,是帥兵者站在糧子嶺之巔,極目西望,看西河邊上白茫茫芒花一片,便隨口占處了這個名字。

白芒,又名:芒。多年生草本。根須狀。杆高達兩米,粗壯。初秋抽穗,開白花,園錐花序,扇形。抽穗時,還剝其籜皮,搓繩制草蓆、打草鞋、扎籬笆、蓋屋頂等用。這為秦軍安營紮寨提供了便宜的天然材料。

又來到白芒營,心境就不是從前的心境了。

有人說,歷史與現實無外乎是生命與生命的交織,其演變出來的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的榮辱興衰,這些都只是一些場景得變換罷了,但我們還是從變換的場景里看到了舊時的喧鬧與繁榮。

秦岩就是例證——「吳山呈祥別有洞天藏錦繡,萌嶺映輝更留福地覽馮城」。

此聯中吳山即吳望山,與秦山相連。《方輿紀要》卷八十一:「道州江華縣南吳望山,舊名秦山,孫權未建號時,山忽開洞穴,石有文采,權以為瑞。」

吳望山下有秦岩洞,相傳為秦始皇開疆屯兵之遺址,是江華古八景之一。秦岩洞長3.8 公里,其中地下水路1000米;洞容約6.8萬平方米,深洞蜿蜒,穹窿高闊;全岩三個溶洞(即「桃源洞」,「水晶洞」,「天仙洞」),洞洞相通,景景奇葩。

秦岩昧舊聞,勝會非復常。

異哉五里秘,發此一日狂。

篝燈破大陰,拄杖入仙鄉。

散途楊梅實,承磴菡萏房。

石液白瑤墮,泉氣青霓翔。

度危心欲動,逢衍興未央。

眩人黝谷深,覆我翠極長。

降登窮田壠,開闔到鞠場。

龍遮側岸路,貓護高廩藏。

力士倒履空,應真儼成行。

碾缺神所吝,帳空仙莫量。

水鳴泬寥內,柱立森羅傍。

語聞受遠響,力極生微陽。

夢中出小竇,立處忽大荒。

塵緣信深重,仙事豈渺茫。

靈武唐業開,湘濱耀文章。

望夷秦政壞,嶺底畏禍殃。

隱顯非士意,安危存國綱。

且復置此事,更將適何方。

賦詩意未愜,吾欲棲僧廊。

從宋人陳與義《游秦岩》可以看出,秦岩很早就被「開發」利用,成為了一方旅遊景點。

後又有明人韓子所寫:「聞說桃園好避秦,茲岩名跡棧還真,居然空首超凡境,只少長嶺越世人。幽澗秋深芝草秀,石田春蓁此中,芽苗便可求仙雲,莫向迷津更問津。」 更說明秦岩的知名度經久不衰。

秦岩洞裡有石刻。秦岩石刻,現保存自秦至清以來歷代文學家、書法家及遷客騷人留下的摩崖石刻13方,最大的長193厘米。秦岩石刻尤為獨特的是秦岩洞口的摩崖石刻「秦岩」二字為漢散文學家、音樂家蔡邕所書。崖上還有「別有洞天」四個大字,傳說是當年唐朝道州刺史、散文家元結的傑作;崖上「康熙玄燁」四個大字,則傳說是康熙皇帝登位五十七年時南巡中在那裡留下的遺蹟。

我從未進去過秦岩,比徐霞客還不該。徐霞客在他的《楚游日記》里寫道:白馬營東大山曰吳望山,有秦洞甚奇,惜未至。」

但可以想象,觸摸這些冰冷的岩石,佇望一河之隔我再也不見糧子嶺的烽煙,但誰都還能記得「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里;金戈鐵馬,江山萬里血淚中。」

只不過,如歷史學者王立群在百家講壇里說的話說:天風浩蕩,瀚海闌干,金戈鐵馬,萬死千傷,俱往矣;長城巍然,絲路悠長,大賦煌煌,美人淒涼,俱往矣......

歷史就這樣,白芒營再怎麼變換場景,也不能再是「營」。[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