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花蛇草,即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因其葉似蛇舌而得名,具有「圓梗、葉對坐,白花結單珠果實」的特徵。
別名:蛇舌草、蛇舌癀、蛇針草、蛇總管、二葉葎、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甲猛草、龍舌草、蛇脷草、鶴舌草。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苦、甘、寒、歸肺、胃、大腸、小腸經。
主治: 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擅長治療多種癌腫。
內服: 煎湯、15—60g、鮮品加倍、或鮮品絞汁。[1]
外用: 適量、搗敷使用。
其成藥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利尿除濕。尤善治療各種類型炎症。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白花蛇舌草若配伍得當,可治療多種疾病。
形態特徵
花 : 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無梗;萼簡球形,4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mm,邊緣具睫毛;花4數,單生或雙生於葉腋;花梗略粗壯,長2-5毫米,罕無梗或偶有長達10毫米的花梗;花冠白色,漏斗形,長3.5-4mm,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mm,禿淨;雄蕊4,着生於冠簡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花葯卵形,背着,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長2-3毫米,柱頭2裂,裂片廣展,有乳頭狀凸點。
果 : 蒴果扁球形,直徑2-2.5mm,室背開裂,花萼宿存。萼管球形,長1.5毫米,萼檐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毫米,頂部漸尖,具緣毛;冠管長1.5-2毫米,喉部無毛,花冠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頂端鈍;種子每室約10粒,具棱,干後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窩孔。
生長習性
生長於海拔800米的地區,多生長于山地岩石上,多見於水田、田埂和濕潤的曠地。
分布情況
在中國產於福建、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安徽、雲南等省區;國外分布於熱帶亞洲,西至尼泊爾,日本亦產。
藥用價值
增強免疫功能: 體外試驗表明本品抗菌效價很低,但內服後抗感染作用明顯,系通過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加白細胞吞噬功能以提高血清殺菌力,給藥組白細胞吞噬剛果紅的能力較對照組提高4倍。鏡檢可見網狀內皮系統顯著增生,網狀細胞增生肥大,胞漿豐富,吞噬活躍,淋巴結、脾、肝等組織中嗜銀物質呈緻密化改變,顯示機體防禦功能加強。能增強體液免疫功能,使小鼠脾臟中溶血空斑數顯著增加。
抑瘤作用: 白花蛇舌草在體內對白血病細胞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素對小白鼠腹水肝癌細胞有抑制、殺滅作用,1毫克白花蛇舌草素於24小時內可使0.2毫升腹水肝癌細胞全部死亡。白花蛇舌草在體內對大鼠瓦克癌256、小鼠宮頸癌14、肉瘤180、肝癌實體型、艾氏腹水癌腹水型轉皮下型均有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能使小鼠肉瘤180細胞分裂相尤其是有絲分裂相顯著抑制、瘤組織壞死。所含三萜酸類對淋巴肉瘤1號腹水型、宮頸癌14、肝癌實體型、肉瘤180,香豆精類對子宮頸癌14、肉瘤180、肝癌實體型、多糖類對淋巴肉瘤1號腹水型、艾氏腹水癌皮下型,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認為白花蛇舌草是一種廣譜抗癌藥,所含抗瘤成分不是一種。故用白花蛇舌草素治療的肉瘤180小鼠,除腫瘤細胞受抑制外,腫瘤周圍組織有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淋巴結、脾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及肝中淋巴灶形成,枯氏細胞增生肥大明顯。
抑制生精作用: 本品具有抑制小白鼠精原細胞發展到初級精母細胞的作用,而致曲細精管成為空腔。臨床研究也表明:口服本品3周後,受試者精子數均有明顯減少。
抗蛇毒作用: 本品水提液可降低小白鼠的銀環蛇毒中毒小鼠的死亡率。 毒性:浸膏半數致死量,小鼠腹腔注射為104g生藥/kg。
植物文化
傳說故事: 從前,有一位名醫,被邀去為一位重病人診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熱羈纏,咯吐穢膿,眾醫不效。名醫診病閱方,一時找不到恰當的治療方法。疲乏間名醫伏案小盹,忽見一位白衣女子飄然而至,說:「此君乃是大好人,樂善懷仁,惠及生物,見有捕蛇者,他即買下放生,先生務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醫向白衣女討教良方,白衣女說:「請隨我來。」他隨白衣女來到戶外,白衣女卻飄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卻有一條白花蛇,蛇舌伸吐處化作叢叢小草。正驚異間,名醫被腳步聲驚醒,原是病人家屬來請先生用飯。名醫說:「且慢,請隨我來。」名醫和病人家屬來到戶外,果見埂坎邊長着許多夢中所見的那種開着小白花的纖纖小草。於是便采了些,囑即煎服。病人服後果然覺得胸寬了許多。次日連服逾斤,病便痊癒。名醫查遍當時的歷代本草,也未查出這種小草屬於何藥。他感而吟詩:「白花蛇舌草纖纖,伏地盤桓農舍邊,自古好心多善報,靈蟲感德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