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銀區第十五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白銀區第十五小學原白銀公司西銅小學,建校初期名為八八四子弟小學。1965年西北銅加工廠基建大規模開始,隨着人員的集結,職工隊伍不斷擴大,創辦職工子弟學校已成為職工的共同願望和要求,1966年7月創建八八四子弟小學,隸屬八八四廠管理,原校址是現小學南邊的「廠」字形的平房,當時只有教師3人,學生四十多人。1969年附設初中班。

學校簡介

1973年,學校搬入新校址(即現在西銅中學),建築面積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教學班十六個,小學、初高中合辦,教職工四十多人。1979年中小學分設,在原小學校址的北面新建一幢教學樓,小學遷入新教學樓,更名為西北銅加工廠子弟小學,教職工五十八人,共有二十三個教學班,學生1046人,學生來源主要是西銅廠職工子弟,附近農村有少數學生在校就讀。1987年學校發展到最大的辦學規模,在校學生1122人,22個教學班,教職工70人。

學校現址為白銀區新建東路12號。占地面積11000方米,建築面積2897平方米。建有圖書、閱覽室,藏書24000餘冊。近年來學校教學條件有了根本改善,先後建成了乒乓球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自然室、學生計算機室、教師計算機室和多功能教室。硬件設施的改善,為素質教育[1]的實施和信息技術教學的普及奠定了基礎,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逐漸走向科學、規範,教學改革緊跟時代步伐,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辦學模式==  

1992年白銀公司教培中心成立後,學校的教育教學各項業務由教培中心管理。1995年4月,學校由西北銅加工廠劃歸白銀公司教培中心,從西銅廠完全剝離,人財物和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均由白銀公司教培中心統一管理,學校更名為白銀公司西銅小學。當年在校學生662人,17個教學班,教職工57人。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西銅廠地處偏遠,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下滑,原廠職工外流,由於沒有招收新職工,學生生源逐年減少。截止2004年底,學校有13個教學班,學生550人。 2005年1月,學校班子統一思想,克服困難,求真務實,調整辦學思路,開創了「寄宿與走讀相結合」的辦學模式。2005年9月,學校第一次招收寄宿學生210名,2007年在校寄宿學生240多名,新聘教師及寄宿部工作人員20名。

2007年5月因為白銀公司企業改制重組,學校正式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正式更名為「白銀區第十五小學」,成為學校發展過程中新的里程碑。目前學校已形成走讀與寄宿向結合的辦學模式,現有教學班12個,學生518名,其中寄宿學生158名,教職工38名(其中白銀市骨幹教師6人,小學高級教師25名,一級教師9名,二級教師2名)。教師學歷達標率100%。

榮譽稱號

多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德、智、體、美全面育人的方向,學校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小學畢業升學率年年100%,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合格率已達98%。1992年晉升為白銀市「示範學校[2]」。1995年榮獲全國「雛鷹大隊」榮譽稱號和省「紅旗大隊」、「省模範紅領巾之家」等集體榮譽。2003年12月獲白銀公司教培中心「育人環境優秀學校」稱號。2004年12月獲白銀市「五星級學校」稱號。2007年9月獲得白銀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學校利用課餘時間為學生開闢第二課堂活動,成立籃球、足球、乒乓球、舞蹈、繪畫、書法等二十幾個興趣小組,為開闊視野,激發興趣,發揮潛能,培養特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取得了驕人成績。1994年至1998年學校女子籃球隊獲白銀區「五連冠」的殊榮。乒乓球對參加了兩屆教培中心組織的比賽,獲得女子團體冠軍、亞軍,單打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績;舞蹈組在教培中心「迎香港回歸」、「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小鳳凰杯」等大型活動中獲得過一、二、三獎。

教學理念

在管理上學校不斷強化以法治教,以法治校的力度。曾先後多次修改補充學校規章制度和考核細則,制定了「教學常規及管理制度」、「小學生校內外一日常規」、「少先隊目標管理考核細則」「班級管理考核細則」「教師獎懲細則」「寄宿生一日常規」「寄宿部生活教師職責」「食堂管理細責」等43項規章制度。經過多年的實踐,全校教職工已經形成了平時學制度,辦事憑制度,管理靠制度,上下共同遵守制度的良好氣氛,教學中自覺地以制度和法規規範自己的言行,規範教學與管理。   

學校正式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以後,學校大力開展「愛崗敬業,奠基未來」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樹立良好教師形象,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同時深入開展教學管理年的各項教研活動,以新課程推廣實施為契機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強化課堂常規管理。全校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多方面發展的教學理念,轉換教師角色,在新課程實施中大力培養學生素質,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走讀與寄宿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突出寄宿辦學特點,規範內部管理,強抓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今後學校將繼續面向發展,面向未來,面向社會,面向教師,面向學生,帶領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教研教改,為培養基礎厚、素質優、能力強、特長廣的新型人才而不懈奮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