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

拉丁學名:Anser albifrons elgasi

別 稱:阿拉斯加白額雁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雁屬

種:白額雁

亞 種: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Delacour & Ripley, 1975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elgasi)是白額雁的亞種之一,體長64-80厘米,體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體大多灰褐色,從上嘴基部至額有一寬闊白斑,下體白色,雜有黑色塊斑。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於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於過濾食物。棲息於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6-7月,窩卵數通常4-5枚,孵化期為21-23天,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 [1]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外形特徵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雌雄相似。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和後頸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亦為暗灰褐色,初級覆羽灰色,外側次級覆羽灰褐色;

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頦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細小白斑,前頸、頭側和上胸灰褐色,向後逐漸變淡;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兩脅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紅色,腳橄欖黃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額上白斑小或沒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塊斑。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棲息環境

繁殖季節棲息於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從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米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帶均可被利用。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湖泊、水庫、河灣、海岸及其附近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和農田。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生活習性

遷徙時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成群。遷飛時常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到達越冬地後,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通常在天氣晴暖時活動積極,且較分散;陰雨和冰雪及大風天氣則於背風處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動。

雖然棲息生境總是和水域相聯繫,但它們更喜歡陸地,多數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或是覓食或是休息。在陸地的時間通常較在水中的時間長,有時僅僅是為了喝水才到水中。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飛和下降亦很靈活。亦善游泳,在緊急狀況時亦能潛水。常成小群活動。飛行時隊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飛往陸地上的覓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棲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後再次成群飛到覓食地覓食,直到太陽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為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冬季則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莖,也吃農作物幼苗。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拉斯加苔原西南部,冬天進入薩克拉門托河谷。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在北極苔原帶,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達繁殖地,不久即成對或成家族群分散開來覓找適合的營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舊巢。營巢在河流與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

置巢在高的河岸、寬闊的低山崗頂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較為乾燥的地方。巢極為簡陋,僅系一凹坑,內放以乾草和絨羽。6月中旬產卵,窩卵數通常4-5枚,卵白色或淡黃色。

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1-23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第二天,成鳥即帶領雛鳥進入富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約經過45天的雛鳥期後,幼鳥即可飛翔。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參考來源

  1.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