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鰭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中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最後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有害漁具、電捕魚操作、船槳擊打、修建水庫、河流淤泥沉澱以及污染等等,都對該物種數量的急劇下降起到了負面作用。

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把長江白鰭豚的滅絕評為十大人為災難之四,白鰭豚成為50年來第一種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動物,而且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滅絕的第一種大型哺乳動物[1]

滅絕原因

人為因素:

人類對其食物魚蝦進行過度捕撈,致使白鰭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給;

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江湖阻隔、圍湖造田等使白鰭豚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

人類在長江附近化工廠和醫藥工廠的開發,使得長江受到嚴重污染;

長江成為了非常繁忙的運輸水道,很多白鰭豚被船隻的螺旋槳打死打傷。;

有些人大量使用炸魚、毒魚、電打魚等有害捕魚手段,更令白鰭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自然因素:

本身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

自然繁殖率很低,生長較慢[2]

相關信息

2002年7月,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一隻雄性白鰭豚淇淇由於高齡自然死亡[3],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為人類研究白鰭豚的生物學生態學、人工飼養、行為學生物聲學血液學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項研究,隨着白鰭豚的滅絕而停滯了。

事實上,白鰭豚在長江里還有少量殘存,但是可以肯定是的,僅憑這最後幾隻個體,已經無法延續種群,預計白鰭豚會在十年內徹底滅絕,對於這個,人類卻無能為力。

史書記載

我國特有的白鰭豚,遠在2000多年前就有記載。宋代孔武仲寫了一首「江豚詩」[4], 指出江豚[5]與白暨豚(即白鰭豚)不是同一種類, 「黑者江豚, 白者白暨'。 白暨豚的名稱代代相傳下來,但後來卻有人把白暨誤傳為白鰭,所以稱它白鰭豚。50至60年前一個外國人將白暨誤作「白旗」,提出中國有一種珍獸叫「白旗海豚',傳到西方。 難怪有人更問白鰭豚的背鰭、胸鰭、背面都呈青灰色, 為什麼叫白鰭豚。 現在我們明白,人們稱白暨是指與江豚相比它的體色較淺淡,而不是誤傳為鰭和全身皆白色。

形體特徵

白鰭豚體呈紡錘形,上部淺藍灰色,下部白色,長約 1. 5~2.5米,重約55~75公斤,眼小,吻狹長尖出,鼻孔單一,開口在頭頂左側,孔緣有一活瓣可以啟閉。前肢變成鰭狀,後肢退化,體背有一背鰭,尾鰭平展成兩葉,為白鰭豚的主要運動器官。

生活習性

白鰭豚常在長江中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別喜歡在支流及湖泊入江的匯合處活動,往往3~5隻或10餘只成群遊蕩覓食,常在淺水地段用長吻鑽到水底泥中捕食小魚, 受驚時能發出牛鳴般的低沉叫聲。春末夏初是白鰭豚懷胎、產仔的季節,每胎產1一2仔。

視頻

白鰭豚 相關視頻

尋找長江「美人魚」——白鰭豚
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工業污染的犧牲品:長江女神白鰭豚

參考文獻

  1. 年度十大人為災難:長江白鰭豚滅絕,新浪科技,2007-12-12
  2. 「水上大熊貓」——白鰭豚的滅絕 ,搜狐網,2019-02-13
  3.  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去世,中國網,2002-7-14
  4. 《江豚詩》詩詞詳情,中國詩詞網
  5. 江豚,中國網,20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