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姓擅闖紫禁城的下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禁城

來自網絡的圖片

百姓擅闖紫禁城的下場故宮又名紫禁城,在明清兩代是皇帝的居所和國家政治中心,禁衛森嚴,但五百多年裡還是發生了不少刺殺案、盜竊案、火災案、宮禁案,尋常百姓甚至也能混入宮廷……[1]

和尚想進皇城化緣結果反被勒令還俗

紫禁城堅如磐石而又防守嚴密,宮禁制度面面俱到又處罰嚴厲,按理說就不該有什麼破禁之事發生。但是事情總是比想象的複雜,破禁之事屢禁不絕,而不少私闖宮禁事件的主角是道士和僧侶。

明代皇帝多崇尚道教,有些道士就鑽了空子混到宮廷中來。明憲宗成化十二年,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太監鮑石、鄭忠等人對他奉若神明,常引他入宮遊玩。還帶他登上過萬壽山觀景。有的宮女為了能得到皇帝的臨幸,並且懷上龍胎,也請李大師做法。李子龍在裝神弄鬼之餘,竟與宮女通姦,直到被錦衣衛拿獲,才和多名太監一起被梟首示眾。

無獨有偶,嘉慶九年又發生了宮禁案。正月間,安徽寧國府涇縣有一位了友和尚,雲遊到浙江普陀山後忽然心竅一開,想進京求見皇上,想着皇上能賞給他住持再賞臉應請南巡。想入非非的了友就從江南、山東一帶一路募化往北而來。3月25日抵京後在各處寺廟住歇,因他有度牒就常進皇城內化緣,並多次到東華門外跪拜,想趁機進宮,但因稽查嚴密沒能進去。雖然如此,了友晉見之心不死,他繼續一邊募化一邊等待時機。

春去冬來,一轉眼多半年過去了,11月24日這天,寒風朔朔,了友又到東華門外觀望,被守門護軍趕走,但執着的他並沒有離去,而是來到景山東門外忍飢挨凍,一直待到深夜約五更時分。見有幾個人打着燈挑着食盒往這邊走來,憑他的經驗判定,八成是往宮裡送食的人。於是,了友就悄悄地跟在後面輕鬆混入神武門內,走進右東夾道。但大內宮深、牆高、夜黑、燈稀,一心想見皇帝的了友也不免緊張無措,就順着牆往南走,可沒走多遠,就被巡夜的護軍拿獲。

嘉慶皇帝很快得知此事,下令嚴懲。最後了友被勒令還俗,杖責六十,流放一年,並枷號兩個月示眾。當晚神武門值班的護軍官都受到杖責、革職、枷號示眾等處分,大內門禁制度也顯露破綻。

撿塊腰牌混進紫禁城大模大樣賣起白饅頭

咸豐三年(1853)3月23日這天,在靠近皇帝起居的養心殿的隆宗門外,一個正在賣饅頭的小販王庫兒被巡守人員捉住。這是怎麼回事呢?宮廷禁地豈能容商販叫賣?

王庫兒是順天府宛平縣一個以做小買賣為生的老百姓,咸豐元年九月間,他在做生意時無意間撿到一塊宮裡用的腰牌,起初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感覺是宮裡的東西,就順手戴在了腰上。回家之後,他想來想去,決定去紫禁城的宮門前問問,如果是撿到的貴重東西,他交到宮裡,興許能得到嘉獎和賞賜。

到了宮門前之後.他湊近威嚴的衛兵,心裡還有點哆嗦,把腰牌掏出來,剛要說話,衛兵向他做了一個「請進」的手勢。他愣了一下,就邁過了厚重的門檻。他在裡面東轉西轉,腦子裡暈暈乎乎,看到了一列巡邏的太監,急忙往回走,離開紫禁城回了家。

回來後一想,這一趟宮廷之行,簡直就像做了一場大夢。可過了幾個月,回想在紫禁城中見到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心裡又直痒痒。他終於按捺不住,又去了一次。這次和上次一樣,僅憑着那張腰牌,他在紫禁城中自由出入,無人阻攔。

這樣去了三五次之後,當初膽戰心驚的感覺沒有了,他又冒出個想法:能不能在宮中賣自己的饅頭?

他挑着兩擔饅頭進去,找個角落擺起了攤,還真有太監前來購買,價錢是宮外的十倍,也沒有人懷疑他的身份。

漸漸地,王庫兒就成為紫禁城的常客,大大方方地出入宮廷大門,儼然宮中一役,在宮廷之中售賣饅頭餑餑等,竟也平安無事,日子一久,還與宮中不少人混得挺熟。

一直賣到咸豐二年(1852)四月間,王庫兒的生意很好,可他還是沒有將這個秘密告訴任何人,心裡又憋得難受。一天,他有個過繼給舅舅家的哥哥張貴林來拜訪,兩人喝了點酒,王庫兒借着酒勁兒,將秘密告訴了張貴林。

張貴林聽說此事後又驚又喜,他向王庫兒借了腰牌,也進宮觀看了一番。後來他也想去大內做做這獨家買賣,並把想法告訴了弟弟王庫兒。王庫兒倒也乾脆,當即就答應了。自此張貴林就接替王庫兒,開始了他原來做夢都不敢想的「大內擺攤」的生意。

而王庫兒本人也沒閒着,因為他在宮中售賣已有時日,出入禁門很有經驗又混得臉熟,還結識了不少宮中之人,所以仍然在宮中找到了活計。有一個叫張春成的宮內廚師,讓王庫兒幫他一起做飯並住在他那兒。過了一段時間,宮中稽查又嚴了起來,王庫兒就在咸豐三年三月初六辭去工作,向其兄張貴林要回腰牌,想重操舊業。可3月23日這天,已在宮中混跡近兩年的王庫兒露餡了……

這塊腰牌原是什麼人的?隨身佩帶的證件怎麼會丟呢?原來,這塊腰牌是鑾儀衛一個負責廚房事務的校尉袁士棟的,咸豐元年(1851)九月間,同在一處服役的翟二套出去買菜,拿錯了腰牌又不慎丟失,因怕受責罰不敢呈報,於是乎文中的事情就發生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