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尺竿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百尺竿頭

百尺竿頭,漢語成語,【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桅杆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1]

出處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示例】:

唐·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上:「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於其間,歌舞不輟……」

後因以「百尺竿頭」喻空中雜技,如宋.晏殊《題詠上竿伎》:「百尺竿頭褭褭身(褭,音niǎo,柔弱搖曳的樣子),足騰振掛駭旁人。」

又用以形容旗幟,如唐.[[李商隱\\《詠史》:「北湖南埭(音dài,土壩)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又喻船桅竿,如唐.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又引申喻居高位,如宋.陳從易《賀王欽若罷相帥》詩:「千重浪里平安過,百尺竿頭穩下來。」

又因詩僧招賢有「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參見《五燈會元.長沙景岑禪師》)之句,世人遂用以喻已有成就,但仍須更進一步,如元.張養浩《折桂令》曲:「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干休。」

典故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視頻 

成語故事百尺竿頭

參考資料 

  1. 百尺竿頭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