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脈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脈泉泉群百脈泉泉群,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明水街道東北部百脈泉公園內。為濟南五大泉群之一。主要分而於市區明水的東麻灣和西麻灣,著名泉點25處。主泉百脈泉金代曾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

百脈泉泉群,屬渤海南岸小清河的支流繡江河的上游水源,泉群主要通百脈河,北流由右岸注入繡江河。 百脈泉泉群是章丘區城區的生活用水水源,及周邊農業灌溉水源地,繡惠渠灌區是章丘特產「明水香稻」「明水白蓮藕 」的主產地。泉頭米曾為歷代王室貢品。 百脈泉泉群周邊風光秀麗,金代元好問、明文學家李開先、清代蒲松齡等名人都曾作詩歌賦予以歌詠。1986年,在泉東南興建百脈泉公園,成為遊覽勝地.

  • 中文名:百脈泉泉群
  •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明水街道東北部
  • 所屬水系: 渤海南岸小清河的支流繡江河水系
  • 平均流量: 2.54立方米/秒
  • 主要泉眼百脈泉墨泉龍泉漱玉泉淨明泉

名稱由來

明水,西漢曾為土鼓城。北魏《水經注·卷八》曰:「濟水東經縣故城南。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脈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元代地理學家於欽在《齊乘·卷二·水》中寫道:「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百脈寒泉珍珠滾」,為章丘八大景之一。

地質構造

根據歷年地質普查和勘測研究,百脈泉水來源於章丘市東南和淄博市西南石灰岩山區的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屬奧陶系石灰岩岩溶地下水類型,具有典型的雨源型特徵。泉域地處泰沂山脈北麓,泰山斷塊凸起的北緣。南界為長城嶺、九頂山、天蒼嶺、四雞山等地表分水嶺,即小清河流域與大汶河流域的分水嶺。北界為磁村(淄博)、王官莊、明水一線,即奧陶系石灰岩頂板埋深500米線。東、西邊界分別為禹王山斷層(博山西至磁村一線)和文祖斷層(南大寨——文祖——棗園一線)。泉域為一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總面積480.7平方公里,其中補給區面積355平方公里(章丘250平方公里,淄博105平方公里),邊緣煤田區面積125.7平方公里(章丘89.1平方公里,淄博36.6平方公里)。泉域內地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由南向北依次為山區、丘陵和山前平原。南部山區山巒起伏,川谷縱橫,岩石裸露,裂隙發育,地表水滲漏嚴重。奧灰岩溶水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後,向市區明水一帶匯集,西受文祖斷層阻擋,北受煤田不透水層阻隔,在市區明水沿斷層破碎帶裂隙湧出地表,形成百脈泉泉群。

水系概況

百脈泉泉群,屬小清河支流繡江河水系。繡江河,亦稱[[[濛河]],金盤以上原稱玉帶河。因芹藻浮動,水紋如繡得名。屬常流河。《章丘市志》載:發源於明水東麻灣龍眼泉, 但據《山東省志·地理志》小清河篇:繡江河上游稱西巴漏河,發源於濟南市章丘區垛莊鎮南長城嶺。根據河源唯遠原則,這是正確的。明水龍眼泉是支流。

巴漏河,經明水東門錦江橋,左納百脈泉、長川金鏡泉來水,北流折向西北,納清水泉來水。至湛汪村東沙河口,納西麻灣及眼明泉來水。北流經鐵心壩、韓家閘、宮王、繡源、宋家磨、四盤,至金盤村北納西巴漏河。流經繡惠、水寨鎮,從水寨鎮辛豐莊北注入小清河。曲折縱橫,全長32.8公里。沿河灌溉、種稻荷、養殖、置水磨等,頗受其利。"繡江春漲"為章丘八景之一。 主要支流百脈河主要水流來自明水泉群,北流由右岸注入繡江河,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80.1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文獻記載

一、百脈泉水出土谷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註: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今河北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文筆深峭。撰《水經注》四十卷,是一部頗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 二、百脈水出(亭山)縣東北平地,水源方百餘步,百泉俱出含流,故名之。——唐《元和郡縣圖志·卷十》 三、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元於欽《齊乘·卷二·水》註:於欽(1284~1333),字思容,山東益都人。元代地理學家,工詩文。至元年間曾任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使司照磨,官至兵部侍郎。著有山東地方志《齊乘》等。

歌詠詩作

百脈泉,盛名頗久。宋代曾鞏稱"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明文學家李開先有"水勁無過濟,斯泉更著名"的詩句。金代元好問曾作《繡江》、明代王世貞作《珍珠泉宴賞》、清代馬汝舟作《游明水即事》、清代焦詵曾作《百脈泉》、清代韓尚夏作《珠泉》、清代蒲松齡作《和張邑侯過明水之作(選兩首)》。

文物勝跡

土鼓城遺址,位於明水街道繡水居東。《水經注》云:「濟水右納百脈水,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按:土鼓城百脈水出其西,楊緒溝水逕其東,二水之間其城在焉)」。1973年,文物普查,在繡水村東發現有漢代陶片。1980年,明水大街展寬時,在小峨眉山北端挖出編鐘3個。

明水湖

萬泉湖,又稱明水湖,百脈諸泉之水,匯而為明水湖。湖面煙波蕩漾,清澈如鏡,重青淺碧,拖練柔藍;湖中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相映成趣。 清照園,位於百脈泉公園西北角,為紀念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而興建,是一座集中國南北園林風格於一體的園中之園。園內1997年5月建成李清照紀念館。清照園門外,東側豎有復原的李格非《廉先生序》碑,西側聳立着由當代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一代詞宗」石碑。院門正中懸掛着著名書法家康殷題寫的匾額「清照園」。二門廳榭下有着由著名雕塑大師錢紹武親手雕制的李清照塑像。園內泉水充盈,有漱玉泉、梅花泉匯合而成的500平方米水面。環水而建的樓台亭榭,多以李清照詩文中的詞義命名。吟風榭、感月亭隔水而立。吟風榭西去,長廊蜿蜒,通達李清照紀念館序廳,轉南向東為溪亭,廳西為碑廊,鑲嵌着舒同、沈鵬、劉炳森、歐陽中石等多位知名書法家的書法碑刻。正殿為漱玉堂,是李清照紀念館的主展室,陳列有李清照年譜和歷代各種版本的李清照著作及國內外李清照研究的專著和文章。西配房為金石苑,內展李清照之夫趙明誠的《金石錄》及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等金石資料。正殿名燕寢凝香,為模擬的李清照夫婦寢室,中有一組體現其伉儷和美的「鬥茶」雕塑,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臨水而建的海棠軒,供遊人品茗賞泉。軒內懸有章丘古代十大文化名人畫像,可增加遊客對章丘歷史文化的了解。園中主建築易安樓,為二層外環廊式建築,一樓布置文房四寶,為文人墨客乘風揮筆、盡抒雅情的精舍;二樓供遊客登高望遠,俯瞰清照故居全景。 龍泉寺,位於百脈泉泉池北岸,為濟南地區著名佛寺。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原名隆泉寺,嘉靖年間重修後,易名龍泉寺。由於長年風剝雨蝕,配殿早已廢圮,僅存大殿梵王宮。經1996年重建,面貌煥然一新。殿內,佛像金碧輝煌,壁畫形象生動,是善男信女禮佛參禪之所。有附屬文物李開先碑2塊。

泉區物產

明水香稻。產於明水鎮百脈泉北,為盛譽全國的名產。種植歷史悠久。相傳從明代起即成為貢米。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所產稻粒微黃,顆粒飽滿,米質堅硬,色澤透明,油潤光亮。蒸出的飯,清徐徐,甜絲絲,香味飄逸。民間有"一株開花幾里香,一家煮飯香全莊"的贊語。1959年,印度舉行國際水稻展覽,明水香稻名列榜首。原種"大紅芒"。因其產地百脈泉一帶遍地湧泉,土肥水足,故所產稻米又稱"泉頭米",曾為歷代王室貢品。過去,明水香稻品質雖好,但因各種條件所限,種植面積小、產量低,一般畝產僅50至100公斤。從1971年起,縣科委利用明水香稻干種子進行輻射誘變育種,選育出"輻香1號"、"輻香3號"2個新品種。既保留了"大紅芒"的優點,又抗倒伏、高產早熟,畝產最高達到350公斤左右。1987年,全縣共種植300畝,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4.5萬公斤。 明水白蓮藕。產於明水百脈泉附近。花潔白如玉,藕質地細膩,塊大脆甜,嚼後無渣,可為宴席佳菜。蓮子既可上席,又可入藥,有清淤理氣之功能。"文化大革命"期間,明水白蓮藕瀕臨絕產。1978年以來,種植面積漸擴。1987年,發展到500多畝,畝產2500公斤以上,總產125萬餘公斤。

保護開發

旅遊開發

百脈泉泉北原有梵王宮,其正門匾額為"龍泉古剎",系明代著名書法家雪蓑書。泉東面有東湖,原為稻田。1959年,掘地為湖,整修泉池後,池長26.6米、寬14.5米,面積385.7平方米。四周砌石,中架拱橋。1986年,在泉東南興建百脈泉公園;泉西興建百脈泉賓館,於1987年開放。成為遊覽勝地。 百脈泉公園,位於章丘區明水街道,總面積20萬平方米。以泉水自然噴涌成湖而著稱,因有頗負盛名的百脈泉而得名。主要由兒童樂園區、幽靜學習區、密林散步區、花園景樹區、名泉水景區、龍泉寺、清照園等組成。由著名園林專家孫筱祥總體設計。公園因地緣勢,隨高就低,順着水的流向,從南而北,再而西北,沿水之濱依序布置景點,逐層逐次展開園林畫面。整個園林劃分為自然風光區、龍泉寺、清照園(1997年5月建成)三大部分。經過歷年來不間斷建設,百脈泉公園旅遊功能日趨完善,贏得了「濟南泉水甲天下,明水泉水甲濟南」的美譽.

2003年始,開通濟南至百脈泉公園、朱家峪錦屏山和聖井危山等旅遊區(點)的旅遊專線車。2005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百脈泉公園最高日接待觀泉遊客達4.5萬人次,門票收入34.6萬元,在山東省旅遊信息「大眾旅遊排行榜」上,連續排名「水體風光類旅遊區」榜首。

泉水保護

1993年至2003年,百脈泉共斷流三次。為保護泉域水資源,章丘政府在對泉頭附近煤炭開採情況進行詳細調查、考察論證的基礎上,2000年8月始,相繼關閉了楊胡、硯池、琅溝、崗子2號、釣魚台、東風1號和埠村煤礦1號等14處煤井,停采柳溝煤礦9層煤,年減少礦坑排水量2625萬立方米,其中,岩溶泉水1750萬立方米。同時,對上游煤井進行重組,減輕亂采、亂挖對地質結構的人為破壞。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對旭升煤井、原鮑莊村煤井突水點進行注漿封堵,減少泉水漏失量,保護泉水水質。

為減少泉域內地下水的開採量,2003年9月,市政府下達了關停城區內自備水源井的通知。至2005年,累計關閉城區內自備水源井110眼(城區內自備水源井已全部關閉),實行自來水統一供水,年可節水270萬立方米。2005年4月1日,關閉泉頭附近的西麻灣水廠,減輕了泉頭附近抽水對泉水的影響。封閉了觀賞價值不大的鑽孔噴泉11處,並為墨泉、梅花泉、金鏡泉、龍灣泉和眼明泉等9處泉口研製安裝了控流裝置。根據有關保泉規定,對泉域內擅自打井和取水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為增加泉域水資源量,緩解地下水開採壓力,自2001年,累計投資5939萬元,組織實施了大站水庫調水保泉工程、埠村煤礦礦水入大站水庫工程、垛莊水庫調水保泉工程和聖井水廠調水保泉工程。年增加泉域水資源量2000萬立方米。

對泉域內的自備水源井全部安裝了智能計量設施。2004~2006年,市財政投資382萬元,在明水泉域上游相繼興建了54處攔蓄補源保泉工程,年增加地下水補給量500萬立方米。

2003年10月,在泉域內增設兩處自動水位觀測站,更換泉水測流裝置。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每年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積20平方公里;市林業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引水上山澆灌樹木,林木成活率90%以上,增加了泉域內水源涵養量。實施人工增雨,2004年5月,購置了兩部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架設高頻天線,配置GPS定位儀,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設備和隊伍,至2005年,共實施人工增雨作業31次,增雨(雪)效果顯著。實施明水城區內回灌補源工程,2005年,投資770萬元,建成了城區提水回灌補源工程,新打回灌補源井3眼,建提水泵站2座,滾水壩1座,鋪設輸水專用管道4000米,日回灌補源量2.5~2.8萬立方米,有效地緩解了泉水水位的下降速度。

百脈泉泉群2003年9月16日復涌,2005年10月7日,百脈泉水位達到65.93米,流量7.57立方米/秒,日噴涌量65.43萬立方米,為有資料記載以來最高記錄。泉水的持續噴涌,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提高了章丘的知名度。國家領導人和省、濟南市領導多次到章丘檢查指導工作,對章丘泉水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攔蓄補源保泉工程為增加百脈泉泉域地下水的補給量,確保正常年份百脈泉群持續噴涌。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市財政累計投資382萬元,在泉域上游文祖、閻家峪、官莊和雙山4鄉鎮(街道)的排洪河道內,層層攔蓄,相繼修建54處攔蓄補源保泉工程(攔河壩),效果顯著。

供水

為適應城區面積擴大和人口增加需要,1987年10月,在百脈泉公園內開工建設百脈泉公園水廠(二水廠),1988年5月15日投產,投入使用供水設備3台(套),日供水能力1.5萬噸。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乾旱少雨等原因,明水地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嚴重影響明水泉群噴涌。為改變泉頭取水狀況,1991年8月,賀套水廠(三水廠)開工建設。1994年7月,賀套水廠完工,共鑽探深井8眼,投入使用供水設備8台(套),日供水能力2.5萬噸,關停百脈泉公園水廠。 繡惠渠灌區,位於縣境中部,膠濟鐵路以北。南起明水鎮楊胡莊,北至刁鎮白衣村,東臨漯河,西接杜張水庫,系引泉自流灌區。引繡江之源明水百脈泉、東麻灣、西麻灣、小麻灣之水,灌溉明水、相公莊、繡惠、刁鎮、棗園、龍山、党家7個鄉(鎮)90個村莊的6萬畝耕地,井渠雙保險面積1.66萬畝,為肥美富饒的糧棉蔬菜產地。

民國時期,為種水稻,於1939年開挖15公里的渠道1條,灌溉面積4000畝。解放後,山東省政府選定繡惠渠為試辦灌溉工程重點。1949年4月16日破土動工,1951年4月8日竣工。修建乾渠1條,長17.5公里;分乾渠1條,長6公里;支渠91條;大小閘、橋、涵洞等建築物1014座。 建國初,還在繡惠渠上建成明水水電站,開展水力發電。

泉點分布

百脈泉泉群,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政府所在地明水街道。百脈泉泉群主要分部於市區明水的東麻灣和西麻灣,著名泉點25處。

東麻灣泉點

百脈泉,位於百脈泉公園「龍泉寺」院內,金代曾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元代地理學家於欽著《齊乘·卷二·水》中寫道:「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歷代《章丘縣誌》都把「百脈寒泉珍珠滾」列為章丘八大景之一。泉池「品」字形,周邊豎有花崗石欄杆。泉水從許多看不見的脈孔東麻灣

東麻灣,位於百脈泉公園內,清康熙、道光《濟南府志》均著錄。20世紀70年代,北擴為明水湖,水面10餘萬平方米。東麻灣深部地質構造為一南北向斷層,其北煤田砂頁岩阻水,泉水自斷層裂隙上涌,灣內處處泉涌,如漱璣泄玉。

中湧出,似百條大脈,泛出參差錯落的顆顆「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當地人也稱其為「珍珠泉」。池水東流,匯入明水湖。

墨泉,位於百脈泉南約30米,「龍泉寺」大門西南側,為一鑽孔噴泉,1966年鑽,孔深150米,泉口直徑0.60米,泉口因鑄鐵管黑色,水清透明,望去泉水黝深,故名「墨泉」。泉水出自深部奧陶紀石灰岩裂隙,盛水期泉流量0.30立方米/秒,為濟南地區單泉湧水量之冠。水柱衝出泉口,聲如雷鳴,雪濤飛濺。泉池石砌方形,護欄皆漢白玉雕刻,前後刻有「墨泉」二字,為現代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

梅花泉,位於百脈泉公園「清照園」內,「清照園」是為紀念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而建。梅花泉泉湖1800平方米,原址遍地出泉。1979年鑽5孔,孔深250米,直徑0.50米,呈梅花狀排列,泉水集中於五孔噴涌,取名梅花泉。泉水出自深部奧陶紀石灰岩裂隙,盛水期噴涌高達數米,鼎沸浪激,水氣蒸騰。 龍泉,位於百脈泉公園明水湖西南隅,東麻灣上源。泉涌如柱,雪濤四散。1965年鑽,孔深200米,直徑0.40米,孔口高出明水湖底2米。昔日,這裡是玉帶河的中段,河兩岸泉眼甚多,1958年挑挖明水湖時把河道加深加寬而成為廣闊的湖面。1965年形成的鑽孔噴泉。今湖底不斷湧出串串氣泡,實則是泉水上涌所致。隆冬時節,多數湖面已結冰,唯獨龍泉及其周圍水霧瀰漫,碧波蕩漾,景象奇妙。此泉稱之為龍泉,是因為泉眼在湖灣的上源,緊靠南岸,南岸巨石嶙峋,蜿蜒崎嶇就像一條橫臥的長龍,泉水從臥龍巨石下噴出,如巨龍吐水。龍泉水涌如注,出水量很大,是龍門橋以南明水湖的主要水源。

篩子泉,位於百脈泉公園匯泉閣西南隅公園西南門。泉池圓形,以鵝卵石鋪底,因池底泉眼如篩子底密布而得名。泉水汩汩,涌珠浮翠,向北匯入明水湖。該泉水質良好,清澈晶瑩,甘冽如飴。

龍灣泉,位於百脈泉公園匯泉閣西北隅。泉池以自然石壘砌,池底鋪鵝卵石。泉涌如柱,水滿四溢,漪漪輕散,水紋波折,或花綻放,或珍珠滾滾。水入曲徑,千迴百轉,匯入明水湖。泉邊築有「漪漪亭」「濯纓亭」。1965年鑽,孔深200米,孔徑0.40米,孔口與池底平。

金鏡泉,位於百脈泉賓館院內。泉池圓形,池水清澈,在陽光照耀下,金輝閃爍,如同明鏡,故名。1966年鑽,孔深150米,孔徑0.60米。

漱玉泉,位於百脈泉公園「清照園」內。泉池如盤,池底鵝卵石色勻如玉,泉漾漱玉,泉水漫過池南壁,入梅花泉池中。1958年鑽,孔深200米,直徑0.50米。 位於百脈泉公園「李清照故居」內。取李清照《漱玉集》之意命名。為1958年形成的鑽孔噴泉。今泉池石砌,井形如盤,口徑3米。泉水漫過池壁,落入梅花泉池。

西麻灣泉點

西麻灣,位於眼明泉公園內,與東部的東麻灣遙相對應。唐代以前《郡國志》稱西麻灣為「十二芹溝」。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清道光《章丘縣誌》稱:「水從西山北麓石壑中出,東北流與百脈諸水會合於沙河口,北入繡江河。」史稱西麻灣「一泉成河」。灣底為一條南北向斷層,北端為煤田砂頁岩阻水,泉水自斷層裂隙上涌,河底簇簇水泡緩緩升起如玉花,岸邊楊柳依依。

淨明泉,位於眼明泉公園內。元代《齊乘》載「明水泉一名淨明泉,出百脈西北石橋邊。其泉至潔,纖塵不留,土人以之洗目退昏翳,與西麻灣水合流三里余,入繡江河……又北入小清河。」明代晏壁作《濟南七十二名泉詩》收錄此泉,稱為明水泉。清道光《濟南府志》亦有記載。泉水出自奧陶紀石灰岩裂隙,正常年泉水上涌高出地面數尺,水花四散,蔚為壯觀。

龍盤泉,位於眼明泉大橋西南山崖下。該泉直接鑿入石灰岩中,泉池長方形,四周皆自然石。原為楊胡提水站抽水機坑。西嶺泉位於龍盤泉北約5米山坡角下,水泡集中自然上浮。

中麓泉,位於眼明泉大橋南約20米處,原為一鑽孔泉,修眼明泉大橋時井管拔出,今仍見水泡集中上浮。伏鰲泉位於眼明泉大橋北200米處。泉池六邊形,四周大理石護欄,池底鋪卵石。

瑞蚨泉,位於眼明泉大橋北250米處。泉池方形,四周大理石護欄,池底鋪鵝卵石。

眼明泉,位於西麻灣東側,眼明泉大橋北300米處。泉池八邊形,四周大理石護欄,池底鋪鵝卵石。

虎踞泉,此泉雄踞原明水小西山山腳下,取意於「虎虎生威」一詞,命名為虎踞泉。此泉是西麻灣之源頭,池內簇簇水泡,緩緩上涌,在陽光的映照下如同銀珠飄拂,玉花綻放。人們駐足觀賞,頗能感受到「此景只應天上有」的奇妙樂趣。虎踞泉,位於眼明泉公園東南隅,該泉直接鑿入石灰岩中,原為鋼鐵聯合廠抽水機坑,現泉池長方形,簇簇水泡緩緩升起如玉花,瀉落入西麻灣。

西嶺泉,位於明水街道眼明泉公園護心島西側,龍盤泉北約5米。因地處西山北麓的山嶺上,故名「西嶺泉」。泉水呈珠狀自然上涌。泉池為不規則形,假山石豎岸,池徑28米,常年不涸。[1]

金鏡泉,址在百脈泉西。泉水自高於水面的鑄管圓孔湧出,向外翻騰,形似蘑菇,聲若雷鳴。池水清澈碧綠,在陽光照耀下溢彩流光,宛如明鏡一般,因而得名金鏡泉。道光《濟南府志·山水二》載有此泉:「金鏡泉,在章丘縣明水鎮東康氏猗清園內」。

荷花泉,位於眼明泉北20米。泉池圓形,四周自然石護砌,泉流直泄西麻灣。1965年鑽,孔深200米,直徑0.40米,孔口低於泉平面60米高程。 [3]

伏鰲泉,位於明水街道眼明泉公園內西麻灣東側,眼明泉大橋北200米處,為1965年形成的鑽孔噴泉。曾為明水城區第一眼自來水供水井。泉池為石砌六邊形,直徑2.58米,四周大理石護欄,池底鋪鵝軟石。常年噴涌,流入西麻灣。[2]

桃花山公園泉點

大龍眼泉、小龍眼泉、飯湯泉、篩子底泉,四泉集中於桃花山公園東側沖溝內。從南向北依次為:大龍眼泉,水自岩洞流出,匯為自然式水坑;小龍眼泉,在溝西岩石下;飯湯泉,在溝底,因泉涌時翻起細砂,狀如米湯而得名;篩子底泉,泉涌時細砂沸騰,泉水四溢。 [3]

章丘四中泉點

靈秀泉,位於章丘四中院內,北鄰荷花公園。泉眼有三,呈半菱形。1979年鑽,由3孔鑽井組成,孔深250米。

湛王村東泉點

魚樂泉,位於濟青路北900米,湛王村東,泉畔曾建虹鱒魚場。水自池中圓孔騰湧而出,盛水期泉頭噴勢奇特壯觀,高達7米之多,落地時散珠濺玉。是百脈泉泉群中高程最底的泉點。本是天然泉水,過去是一眼無名小泉,泉眼小,水量小。1979年鑽,孔深400米,直徑0.15米。1980年代曾在泉畔建成虹鱒魚場,泉水用來養魚。因為水質好,養出的魚味道鮮美,所以才有了正式的名稱「魚樂泉」。[4]

水文特徵

大氣降水是百脈泉泉水唯一來源,降水量多少和季節分配直接影響着泉水的變化。另外,泉域內地下水開採和礦坑排水量多少,亦是影響泉水動態的重要因素。根據實測資料,泉水變化規律一般是:從當年6~7月開始回升,至11月達到最高,然後開始下降,並一直持續到翌年6~7月,之後又開始回升、下降,周而復始地循環。其上升幅度大小,持續時間長短,均與降水量大小和季節分配有關。自1993年有水位資料記載以來,百脈泉最高水位65.93米,出現在2005年10月7日;最低水位29.98米,出現在2003年7月5日。泉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36億立方米,年均噴涌量0.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54立方米/秒,日均流量21.92萬立方米。最大年噴涌量1.86億立方米(1965年),最小年噴涌量為0(2002年全年斷流)。泉水最大流量7.57立方米/秒,最大日噴涌量65.43萬立方米(2005年10月7日)。自1993年有水位資料記載以來,百脈泉共斷流三次:1993年3月27日至6月5日,歷時70天;1999年6月12日至2000年11月21日,歷時527天;2001年3月21日至2003年9月16日,歷時909天。2003年9月16日以後,百脈泉泉群噴涌勢頭良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