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百舌鳥

中文學名 百舌鳥
拉丁學名Turdus merula
英文名 Common Blackbird
別 稱 烏鶇、反舌、黑鳥、中國黑鶇
二名法 Turdus merul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雀形目
科 鶇科
屬 鶇屬
種 烏鶇
分布區域 留居新疆西部
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鶇科鶇屬的類,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甚至瓜地、亦見於平野、園圃、喬木上以及有時在垃圾堆和廁所附近覓食。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烏鶇是瑞典國鳥。[1]

目錄

烏鶇簡介

分布:在[中國]],留居[[新疆]西部,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
體型:體長約30厘米。喙為臘黃色,眼周有一金色圈;通體為烏黑色,除無鼻羽和翅上無白斑外,外形酷似八哥,但較八哥略大。雌鳥較雄鳥略小,雄鳥極善鳴囀。
分布:世界性分布,我國多見於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為極常見的留鳥,另外在西北和華北也有少量分布。
習性:平時棲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馳,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
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籽(食後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繁殖:3—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距地面約3米,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巢5卵,呈淺綠色而滿布粗細不勻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紋。

生活習性

於地面取食,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棲息於林地、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跑,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嘹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
找到蠕蟲後,烏鶇會小幅度跳起,落下時急速啄食。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北非、印度至中國;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狀況:常見於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亞種maximus為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的留鳥;sowerbyi於四川中部;intermedia於西北部(天山、喀什、羅布泊及柴達木盆地);mandarinus為留鳥於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及東南等地,部分鳥在海南島越冬。 烏鶇是四川乃至中國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的常駐居民,分布廣,數量多,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單獨或者三五成群在地面奔馳覓食。跟麻雀、喜鵲、烏鴉一樣,烏鶇也屬於適應性強不甚懼人遍及全世界的鳥。「給一點陽光就燦爛」,城市村莊有樹木(它在喬木上築巢生兒育女)、有原始植被的地面(水泥地面就不會有蟲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烏鶇。在城市有高大樹木的庭院中不難見到烏鶇的巢,但是它比喜鵲謹慎,通常是將巢隱蔽在樹幹間的平台中,從來不去張揚自己的「建築傑作」。

形態特徵

黑鶇體長約28厘米。雄鳥的嘴黃色。虹膜褐色。上體、兩翼及尾均黑色;下體黑褐,頦部綴以棕褐色羽緣,喉部亦微有此色渲染。腳近黑色。雌鳥嘴有時有褐端。背部較淺淡;頦和喉均淡栗褐色,雜似黑褐色縱紋;下體餘部亦黑褐色,但稍沾栗色。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在地面奔馳覓食。食物主要為昆蟲的幼蟲,如毛蟲、孑孓,蠅蛆、蚯蚓等,亦吃野果及雜草的種子。分布華南大陸及海南島。

飼養方法

1、鳥的選擇 百舌鳥為我國南方喜歡飼養的歌鳥。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常因過度撞籠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鳥人工餵養。雌性成鳥與雄鳥稍不同,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頦和喉淺栗褐色,綴以暗紋;下體餘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鳥雌雄較難區分,一般認為雄性幼鳥初級飛羽有明顯金屬光澤雌性幼鳥無此光澤或不明顯。

2、籠的特點 飼養烏鶇用八哥籠為宜,也可用畫眉籠,或自製類似大小、亮底、條間距2厘米的竹籠。

3、飼料和餵法 掏到烏鶇雛鳥,一般餵豆製品(如白豆腐乾或白豆腐皮),切成適口小塊用竹籤挑着餵;最好再加新鮮肉沫拌粉料(如點額粉、雛雞料搓的20%的熟雞蛋黃等)調成稠粥狀,用竹蓖挑着餵。成年烏鶇以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為常備飼料,每天餵一食抹(食缸)軟料(肉沫+熟雞蛋+水果沫+菜沫+昆蟲),兩小時內吃完為度。

4、管理和調教 大約10月份,幼烏鶇已換成鳥羽衣,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

詳情點擊15 你可以在4秒後關閉廣告1.9萬次播放分享下載手機看舉報百舌鳥大唱1小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