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潭公園小記(申維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百花潭公園小記》是中國當代作家申維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花潭公園小記
百花潭公園是浣花溪歷史文化風影區的核心區域,位於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北接杜甫草堂,東連四川省博物館,占地32.32公頃,是成都市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開放性城市森林公園。
杜甫草堂正門之外,一條宛若玉帶迴環曲折,繞園而過的溪流,經杜甫詩篇的讚美,而聞名於世的百花潭,原名浣花溪,呈現在人們眼前:浣花溪水水西頭,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多少事,更有澄江銷客憂。無數蜻蜓齊上下......《卜居》: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圓菏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概括了浣花溪農田阡陌,地僻人稀的特點。
浣花溪系岷江水,由溫江縣西來,經蘇坡橋流經成都,杜甫有時稱浣花溪為清江,有「清江一曲抱村流」的詩句,溪在當時是江闊水深之意,杜甫詩中」窗含西嶺千秋,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野老》等詩句,俱為寫實並非虛構。
唐朝,溪畔有一貧家女子任氏,女子母親篤信佛教,夢一仙人授以寶珠,醒後,發覺有身妊,來年四月十九生下任氏;任氏長大後也敬奉佛教,一天見一滿身瘡疥,衣服垢敝的和尚路過此地,見者無不掩鼻,噁心,任姑娘見後生了慈悲之心,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袈裟讓任姑娘去溪邊洗滌,任姑娘欣然應允,接過袈裟去溪邊,當她把袈裟盪在水中,奇蹟出現了,蓮花朵朵,隨着袈裟在水面盪出的浪花,霎時百花滿潭。當地人遂將任氏洗袈裟的溪水名為」浣花」,或」百花潭」。
浣花溪公園以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為背景,運用現代園林和建築設計的前沿理論,以自然雅致的景觀和建築凸現川西文化醇厚的歷史底蘊,是一座集將自然自然景觀和城市景觀,古典園林和現代建築藝術有機結合的城市公園。
園內山水交融,花草樹木綠陰蔽日,由萬樹山、滄浪湖和白鷺洲三大景點組成,浣花溪和干河兩條河流穿園而過,形象演繹了杜甫的詩意韻味。
湖中蒼鷺、白鷺等水鳥在傲翔,竹林、詩文大道,閒庭信步,蘆葦塘以杜甫詩為主題,很多地方可以尋得杜詩的神韻:這裡囊括了不少優美的古詩詞,不經意間遊人在漫步中拾得杜詩,是非常有趣的;充滿了「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的意境。
公園樹立着不少石碑雕像,介紹三曹、三蘇、屈原、李白、杜甫,地上一條道路篆刻從五代隋唐宋時期的著名詩人的姓氏和其詩句:浣花溪不僅是詩詞意境的具象化展示,還是一個植物園,而且裡面的許多植物竟然是不常見的熱帶植物,讓人想起亨利-盧梭的作品中的植物園,令人匪夷所思。[1]
作者簡介
申力,筆名申維希,先後在《重慶工人作品選》、《重慶文藝》、多家平台朗誦詩文數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