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1]。中國文化價值系統以「善」為核心,強調真、善、美的統一,「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有道德約束而完善,有許多傳統美德至今為人們繼承和發揚,在成語中我們能充分體會這一點。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2],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3]。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內容
用法:複句式;作補語、定語;指文藝等繁榮興旺。
解釋: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出處: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成語由來
成語起源於古代文集,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4],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5],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係,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6],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視頻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成語中的中國文化,個人圖書館,2016-11-25
- ↑ 中國古代教育起源於何時?為何將一生分成七個教育階段?有哪些經典教育思想? ,搜狐,2019-08-15
- ↑ 這也是成語?顛覆你認知的幾個成語,看看你是否知道 ,搜狐,2020-06-29
- ↑ 《尚書》簡介,個人圖書館,2013-11-13
- ↑ 《千字文》全文帶拼音,少兒啟蒙
- ↑ 岳陽樓記原文|譯文_文言文翻譯,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