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家陵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皇家陵寢

 

 

 

中文名

皇家陵寢

目錄

簡介

歷史由來

中國名陵

簡介

中國真正的帝王陵寢文化。中國皇家陵寢主要有西安 臨潼的秦始皇陵、陝西漢唐陵、河南宋陵、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清代關外三陵和河北清東陵、清西陵。西藏瓊結縣藏王墓。北鎮遼代皇家墓葬。寧夏銀川西夏王陵。

歷史由來

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秦漢時期的帝王陵寢,封土,並以營造豪華擴室

和堆築高大封土為這一時期的特色;漢代以後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因封建世襲政治體制的相對發展,導致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衰,綿延發展。漢朝帝王陵墓一般是封土而作。唐朝,以李世民昭陵為典型,以武則天、李治乾陵為代表的唐朝陵寢,這個時期的皇家陵寢多數因山為陵,在山腰開鑿墓室,以山丘為封土。五代十國和宋朝時期,因戰爭頻仍,國力頹弱,陵寢規制相對縮減;元朝帝王死後則實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跡。中國古代陵寢的發展經過這一段近400年的低潮之後,開始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對前代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將覆斗式封土改為圓式寶頂,增加祭奠設施;改方形院落為多進長方形院落,創立了一個嶄新的陵寢制度。清朝陵寢不僅承襲了明朝陵制,而且作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從而把中國古代陵寢營建活動推向了最後的頂峰。

中國名陵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據記載,秦始皇陵高120米,底邊周長2167米。不過始皇陵乃黃土堆積,經過2000多年來的風雨剝蝕,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營建陵墓。因為陵墓地上的部分並沒有突出之處,可觀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已經過考古挖掘的兵馬俑,嘆為觀止。兵馬俑陪葬坑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垣外1000米的地方,是一組模擬軍事序列,旨在拱衛地下皇城的「御林軍」。發現於1974年,先後發掘三處。1號坑面積14620平方米,分長廊和ll條過洞。在發掘的96平方米範圍內,出土武士俑500餘個,戰車4輛,馬24匹,估計全部坑內埋葬有兵馬俑6000餘,列為縱隊和方陣。2號坑面積6000平方米,由騎兵、戰車、步卒、射手混編而成,


有兵馬俑千餘件,還配備各種實戰武器。3號坑面積500平方米,似為軍旅中的統帥機構,也配備了大批武器。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製成,武士俑高約1.8米,面目各異,神態威嚴,從服飾、甲冑和排列位置可分為將軍、軍吏、驍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

秦始皇陵地宮情況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寥寥160多字,傳隨葬品豐富,內部建築十分奢華且多弓弩暗器等等機關設其間,地宮內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着明顯的汞異常,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專家們對陵區及地宮上的封土堆進行數次詳盡、全面而科學的勘探考察,僅發現了兩個宋代的盜洞,但都距離地宮中心較遠。

唐朝帝王

唐朝帝王陵墓分布於關中盆地北部,陝西渭水北岸一帶山地,東西綿延三百餘里。唐陵的特點是「依山為陵」,不象秦漢陵墓那樣採取人工夯築的封土高墳,而開「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僅獻陵、莊陵、端陵位於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築在山嶺頂峰之下,居高臨下,形成「南面為立,北面為朝」的形勢。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的九嵕(zōng)山主峰,九嵕山在陝西禮泉

縣境內,海拔高1188米,因為它的周圍,分布着九道山樑,古代把小的山樑稱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九嵕山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除了四周山巒的護衛之外,更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由昭陵主峰迤邐而南,有167座功臣貴戚陪葬墓,占地約30萬畝。李世民的玄宮居高臨下,陪葬墓列置兩旁,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氣概。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縣西北的梁山。乾陵因山為陵,以山為闕。據《新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李治於光宅元年(684年)葬於乾陵,神龍二年(706年)重啟乾陵墓道,將武則天合葬於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圓錐形,山巔三峰聳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宮所在,為陵之主體,與九嵕山遙相比峻。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而形體相仿,猶如天然門闕華表捍陵。乾陵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

北宋帝王

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八陵,集中於河南鞏縣境內洛河南岸的台地上。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相當大的陵區。北宋王朝建都開封,陵區卻設在鞏縣,遠離京師汴京,其主要原因是這裡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位低下,適合挖墓穴和豐殮厚葬。陵區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頭枕黃河,足蹬嵩岳」,是被風水家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選擇上與別代迥異。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則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原來,在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有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歸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利於壬丙方位,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東南高而西北低。 西夏王陵[1]

參考文獻

  1. 明清皇家陵寢,網易, 2021-06-30 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