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澤寺與武則天之謎:一代女皇是出生於四川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則天

來自網絡的圖片

皇澤寺與武則天之謎:一代女皇是出生於四川嗎?四川廣元市,多年來在人文旅遊上宣傳的是三國重鎮和女皇故里兩大標籤。2017年,四川省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經過專家學者會議討論,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十大歷史名人中,武則天被列入其中,除一代女皇外,還有大禹李白等同樣爭議較大的人物,甚至杜甫這樣絕對不是四川出生的也列入「四川歷史名人」,該名單一公布,自然引起較大波瀾。武則天雖然出生時間記載並不準確,但要說生於四川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她只是童年時有生活在利州(今廣元市利州區)一段時間,那武則天究竟生在哪裡?又為什麼多年來會傳言是生於四川?廣元皇澤寺為什麼會是紀念武則天的寺廟?[1]

一、武則天究竟出生在哪裡?

後人之所以會把武則天出生地弄不清楚,首要原因是她出生年份不確定,加上她的父親武士彠為官地點常有變動,這就造成對武則天出生地的不確定。

官方史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都明確記載武則天死於中宗復位的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這是沒有懸念的,但記錄武則天的年紀卻有出入,《舊唐書》為83歲,《新唐書》為81歲,而《資治通鑑》是82歲。那麼,推算武則天出生時間分別是公元622年、623年、624年。根據史料,武士彠在唐武德四年(621)娶楊氏,而武則天是楊氏所生的二女兒,因此,武則天不可能早於唐武德六年(623)出生。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武則天出生時間是武德七年(624),即武則天享年81歲。不過歷史上有虛歲和周歲之分,所以武則天可能生於武德六年(623)或武德七年(624)。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在隋朝時是太原木材商,與鎮守太原的李淵算是舊相識,是支持李淵起兵的最早一批功臣之一。只不過論功行賞時,武士彠主要負責後勤保障,功績比較一般,加上南北朝以來的門閥傳統影響,武士彠的地位也就不算很突出,這種尷尬一直持續到李世民登位的貞觀年間。否則,武士彠不會聯姻弘農楊氏,武則天後來也不會以才人身份入宮了(可見雷家驥的《武則天傳》)。

武士彠與武則天生母楊氏結婚之前,已在家鄉成婚並有兩子。618年之後,武士彠隨李淵入長安,先後做庫部郎中、工部尚書。家鄉的妻子相里氏病逝,在李淵的撮合下與楊氏於長安成婚。在625年下半年,武士彠出任揚州大都督長史,他的前任李靖在624年任期還未結束。

涉及武則天出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武士彠何時去的利州任職。以《新唐書》外戚傳記載,只含糊地稱武士彠歷任利州、荊州都督,連他去揚州接替李靖都沒提。正因為這個重要任命的具體時間不清楚,儘管可以推斷武則天出生大概時間是在武德六年或七年,但出生地點卻似乎留有懸念。

同樣重要的史書《冊府元龜》提供了武士彠曾去過揚州的記載:「武德末,暢州有人告趙郡王李孝恭有變,唐高祖令武士彠馳驛檢校揚州」。儘管《冊府元龜》是宋代史料,但相對比較嚴謹,一些內容通過參考比對還是可以接受。如記載武士彠在武德中任工部尚書,就多出一些細節,相對比較完整。《冊府元龜·退讓》載:「武士彠,武德中為工部尚書,判六尚書,賜實封八百戶。士彠為性廉儉,期於止足,殊恩雖被,固辭不受。前後三讓,方遂所陳」。他願意「撿校右廂宿衛」即做唐宮近衛軍軍官,這一職務非同小可,專門護衛皇帝安全。李淵十分讚賞武士彠,才親自牽線做媒安排了與楊氏的親事,也為日後能提拔重用武士彠抬高武氏家族門第,可見武士彠與李淵的親密,這一點恰恰成了後來李世民要調武士彠遠離長安的一大隱秘。因為武士彠是李淵親近的人,武士彠家族老二武士逸是齊王李元吉的親信,當年和李元吉一起鎮守太原抵抗劉武周。這種家族淵源,導致武士彠無法再獲得李世民的信任了。所以,《冊府元龜》中關於武士彠的記載是僅次於兩部唐書與《資治通鑑》的重要史料。

關於武士彠究竟什麼時候去的利州,顯然要在義安王李孝常之後才可能。《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孝常因入朝,留京師,與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及其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互說符命,謀以宿衛兵作亂。這一事件《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謀反,伏誅。《新唐書》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過程依然是《冊府元龜》記載最為詳細。

李孝常有王爵,是隋朝大將李圓通之子。李淵起兵準備進軍長安的時候,李孝常在華陰任縣令,以永豐糧倉投靠,使李淵順利進入長安,占據整個關中,斷絕隋煬帝還能返回的可能。李淵念着李孝常功勞,所以加封義安郡王。從另一層面說,李孝常和李淵家族也有姻親關係,他是李淵妻子竇氏家族的女婿。

因為之前是李孝常擔任利州都督,在武德九年(627)的關鍵時刻長安發生巨變——「玄武門事件」,李孝常此刻回長安入朝,又醞釀一出事變。武士彠這一年也回長安,李世民剛登位,也許是以防萬一,很快在年底調武士彠任利州(今四川廣元市利州區)都督,幾年後又改荊州大都督,並於635年死於任上。

綜合武士彠的歷程,他算是高祖李淵的親信,至少是賞識的功臣之一。從武德三年(620)至武德八年(625)一直在長安,之後赴揚州任長史,雖然離開京師,但唐朝的揚州是不亞於京師的繁華勝地,素有「揚一益二」的美稱。自隋煬帝開發江都(揚州屬縣,也是別稱)以後,在軍事上是相當關鍵的重鎮。例如徐敬業、駱賓王起兵反對武則天是在揚州。安史亂中,永王李麟得到玄宗任命四道節度使,他從江陵奔揚州籌集兵馬錢糧準備勤王,就被奪位的肅宗視為割據。李白寫下《永王東巡》(從江陵順江到揚州是為「東巡」)詩歌被指「從逆」,都可以看出揚州在唐朝的戰略意義。所以,算是李淵為日後進一步重用武士彠而進行歷練。

到貞觀元年(627)十二月,武士彠出任利州都督,鑑於他和李淵的關係,以及複雜的家族背景,李世民對武士彠顯然不如李淵倚重。他提拔安插的都是秦王天策元帥府的班底,像魏徵、王珪等原太子李建成身邊的人才,被重用的鳳毛麟角。所以,官職雖然不貶低,但將武士彠遠離了長安,在這個位置上的時間有六七年,也側面說明問題。之後調往荊州不久就死了,今天研究武士彠的死因,多少都認為與奪權上位的李世民猜忌和不信任有關,可見《武士彠死亡真相探析》等相關研究。

總的來說,不管武則天是生於武德六年還是武德七年,當時武士彠都應該是在長安任職,到利州是李世民繼位以後接替李孝常,所以,武則天應該出生在長安,而基本沒有出生在四川的可能性。

二、「廣元說」流傳的原因

從淵源來說,認為武則天可能出生於廣元利州並不是現代人不了解歷史,更不是今天的四川人為了宣傳廣元故意的炒作,歷史上這一觀點其實很早就開始流傳了,距今至少一千年了。

如北宋神宗時期的《九域志》就記載,武士彠曾在利州任都督,並在此地生下了武后,皇澤寺有武后的真容殿。還引用其他史料,武士彠的確在利州擔任過「都督」,而且此地還有武則天為父親立的墓碑為證,墓碑上明確記載着「貞觀元年拜利州都督」。

除了武氏家鄉山西文水以外,四川廣元的「皇澤寺」是全國唯一一所專門紀念女皇武則天的寺廟。廣元當地還有一個「則天壩」(屬於今廣元上西經濟開發區),傳說那裡是武則天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地方。

在民間傳說和小說筆記中,提到武則天和廣元利州關係的就更多了。被拉來為證有「袁天罡相面」故事,以及宋朝王象之《輿地紀勝》等地理志書。「袁天罡相面」最早在《大唐新語》這種筆記小說中列在「記異」篇,袁天罡是成都人,著名道士,曾經在利州為武士彠一家看相,當時武則天年幼,傳說扮成小男孩讓袁天罡看,就提到若為女子,可是天子的話。袁天罡相面的有關事跡在《舊唐書》列入「方技傳」,《新唐書》列入傳記中。之後,同樣屬於小說集的《太平廣記》列在「方士」篇,儘管歷史上應該有袁天罡這個道士,顯然這屬於傳說故事,不能當成真實的歷史。而《輿地紀勝》屬於地理書,作者不是以考據歷史為專長,史料價值也存疑。就《大唐新語》的時間來說,作者劉肅是憲宗元和時人,對於袁天罡相面的故事算源頭較早,但這個故事並沒有攀扯武則天是生在廣元。

若推斷武則天出生地在利州的記載,最早來源可能要「歸功」於唐朝後期富有一流文學想象力的大詩人李商隱《利州江潭作》詩歌: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凋。

這首詩作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是李商隱去東川節度使兼梓州刺史(梓州為今綿陽市三台縣)柳中郢的幕府任幕僚,路經廣元江潭想起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有感而作。這個晚唐大詩人的作品一向神秘,後世對他文學渲染手法的解讀自然也五花八門,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利州江潭作》自注「感夢金輪所」。《輿地紀勝》:唐李義山有《感孕金輪所》詩,意即此地也。其實都提到這首詩是關聯武則天的出生。明代詩人鍾惺的《蜀中名勝記》說的更直白了:縣之南有黑龍潭,蓋後母感溉龍而孕也。《蜀志》:則天父士彠泊舟江潭,後母感龍交,娠後。可見,這些說法基本源於所謂「江潭感孕」之說,「感龍交」之語實在玄妙至極!完全是神化一代女皇身世不凡的「文學虛構」,儘管不排除古人的封建迷信色彩。但今天對李商隱的解讀已經大多承認一貫自憐身世,所以這首詩歌是感嘆唐朝人對一代女皇后來的冷漠,然後移情到自己輾轉飄零的感受,並沒有任何嚴謹考據武則天身世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觀點顯然流傳很早,從唐末到宋代到明代,也流傳很廣。只不過進入現代以後,在傳播上更助推一把的,是從四川走出去的歷史學家和劇作家郭沫若,他不但創作了一部歷史話劇《武則天》,同時還有考證文章《武則天生在廣元的根據》。劇本發表於1960年5月《人民文學》,完整全劇多達6萬字。考證文章發表在整整一年後的《光明日報》,基本造就了四川廣元新中國以來對這一說法的完全認同。

郭沫若傾向於「唐武德七年(624)生於四川廣元」,他認為武士彠在武德七年就已經到了利州,含糊其辭地說貞觀元年是武士彠第二次出任利州都督。由於李孝常在武德年間在利州的任職到底有多久,沒有明確說法,所以他的論斷在國內產生的效果不容忽視,之後四川廣元就開始大力宣傳這裡就是武則天出生地,改革開放以後,圍繞「女兒節」,大力炒作「武則天壩」、「天后梳洗樓」、「江潭感孕」等等所謂賣點和亮點,確實為當地發展文化旅遊起到不少推動,但客觀來說,作為武則天出生於廣元的證據還是缺乏說服力。

三、皇澤寺的來歷和武則天的關係

皇澤寺是今天廣元打造「女皇文化」的標誌,皇澤寺距今也至少一千多年了,相傳就是武則天在位時建造。據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清代張邦伸《雲棧記程》也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於此」。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廣元縣誌》:「武后秉政,建皇澤寺,至今鄉號則天焉,或曰寺已前有,則天復修,更名皇澤。」取其「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義。

就是說,皇澤寺最早可能和武則天本沒有關係,她是重新修繕,然後賜名。經四川文物工作者考證,該寺的前身估計在南北朝就已經存在,推測最早是因紀念李冰父子在四川治水而建。因為李冰在四川不光是建造偉大的都江堰一個功績,在四川其他地方也有水利方面貢獻。該寺廟本來就在嘉陵江邊,之前應該並不叫皇澤寺。而武則天之所以修繕寺廟,主要是武士彠在利州為官曾出資在寺內開窟造像,後武則天當了皇帝,賜名「皇澤寺」以紀念龍興之地。寺內過去有唐高宗與武則天的造像,現存有「武后真容石刻」一尊,為武則天晚年着比丘尼裝的正面座像,另外還有北魏到唐宋時代的石刻十分珍貴,因為四川石刻還算相對較多,與北方幾大著名石窟風格不同,是南方石刻造像的重要遺存代表。

儘管多數人相信可能是武則天修繕賜名皇澤寺,但是,未必這是一種確鑿無疑的定論。 皇澤寺也有可能是武則天死後才有的,一說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才建造寺廟,當時名「烏奴寺」。更有同樣很有說服力的一個說法,那就是後蜀孟昶廣政二十二年(959),對唐代留存的該寺前身進行改擴建,才真正形成「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有了皇澤寺的規模,臨江是「則天門」、「天后梳洗樓」、「樂樓」(戲樓),還有「彌勒佛殿」、「鐵觀音殿」等建築,包括著名的「廣政碑」,正是後蜀「廣政」年號的記錄,這一塊碑主要記錄了後蜀為何要修葺寺廟,指出當地對武則天傳說的信奉,回顧武氏父女在四川的影響力,可能出於事實,也可能出於後蜀政權對亂世蜀中有太平天子,當地民風淳樸的某種推崇渲染手段。

換句話說,皇澤寺的「前身」說可能就是唐朝,不一定是武則天時期,也許玄宗時是有可能,然後「修繕擴建」說就是五代末的後蜀時期,對武則天父女在廣元傳說事跡進行全面的包裝,實際上這一時期的確是將武則天與廣元聯繫起來的第一波小高潮,然後宋代野史筆記對此大加渲染,再到明清的各種解讀加工傳播,武則天和皇澤寺,以及和廣元的關係就逐漸傳播開來。

四、長安和廣元以外的說法

不光長安和廣元,歷史上還有武則天家鄉是山西文水的說法,同樣也有史書作為依據。

權威的《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為證,這三部書中同樣也都有記載武則天為「并州文水人」,當時武則天對外也往往自稱為并州文水人。而且,並不只是廣元有所謂皇澤寺和武氏家廟,在山西文水也建有武則天祀廟,即流傳到現在的「則天聖母廟」。難道武則天也有可能是生在山西文水的嗎?這同樣不符合歷史,但為什麼史書包括武則天本人會有這種說法?其實這是籍貫和出生地有時候並不完全一致。

史書記載武則天是「并州文水人」是依據的武氏家族籍貫,武士彠是生於家鄉,而唐代習慣上推崇祖籍,絕大多數唐朝人說自己是哪裡人都指祖籍或郡望,很少有人是指自己出生地。典型如李白指李氏家族是隴西成紀,或者四川的綿州昌隆。儘管李白出生地的爭論同樣非常大,其家族獲罪流放西域,然後返回家鄉綿州昌隆。李白固然是有可能出生在四川,但同樣有可能是生在外地,在小時候回到了他的祖籍,只不過李家具體什麼時候回到四川家鄉不太確定。另外像杜甫是其父在河南做官時生於今天的鞏縣,但杜甫從來不會說自己是鞏縣人,往往稱自己是襄陽人,因為他家祖籍是襄陽。他們以晉朝名將杜預為祖宗,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就是襄陽出生,後來才遷居鞏縣。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認祖尋根的習性,對祖籍是非常看重的,唐朝人在今天被認為心態非常開放固然不假,但本質上唐朝在傳統習俗方面也繼承了很多北朝舊制,也就是說門閥習氣很重,這在李世民和武則天掌權時都很明顯。

李唐家族為何要刻意標榜自己是李老君和隴西成紀後人?其實他們家老祖宗李虎就是北魏邊荒之地武川鎮出身的一個草莽武夫,和十六國時期在隴西涼國稱王的李家半毛關係都沒有,甚至李虎還出於鮮卑習俗多年間都用的是鮮卑名字,到了隋朝才恢復李氏漢名。這一點和楊忠、楊堅父子要攀扯弘農楊氏是一樣的心態。隋朝楊家和唐朝李家全都是邊疆出身的武人,他們完全是憑藉軍功,也包括與宇文北周的某種集團利益互相籠絡逐漸提升的地位。但由於多年來北方習俗一貫保守,十分看重門閥地位,所以楊家和李家才故意要抬高自己的出身。這到武則天的時代也不例外,例如高宗李治本來的皇后王氏就是太原王氏的名門後代,不論李治是太子還是皇帝,皇妃和皇后的出身自然要求高貴,而武則天家族的木材商人出身顯然是萬萬不及的。

那麼,以唐朝的習俗說武則天是「并州文水人」並不差,這從武士彠遺囑「死後歸葬文水」中也可以看出來,但這不是指武則天的實際出生地。

最後,從武則天母親楊氏的生活軌跡,也可以對武則天出生做一個側面推斷。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出自弘農豪門士族,是隋朝楊家皇室的親戚。楊氏自幼「明詩習禮,閱史披圖」,其父楊達隨煬帝遠征高麗死於途中。楊氏便從佛盡孝,為父誦經祈福,轉眼拖到了三十來歲,成了今天的大齡剩女(一說是她可能嫁過人,但丈夫早死)。

這時,李唐取代了隋朝,武德中期,武士彠處喪妻時,高祖李淵認為楊氏「有女賢明,可以輔德,秦晉之匹,不能加也。」親自作媒用官銀為聘,將楊氏嫁與這個對他忠心耿耿的做着宮廷護衛官職的「元從功臣」武士彠(再次說明他武德中期是在長安供職)。不久,楊氏生的長女就出生了,名叫武順,時間是623年——武德六年。另外,學界普遍認為武順只比武則天大一歲左右,加上楊氏新嫁,夫妻感情是最佳時機,所以,武則天的確就該生於之後的武德七年左右,當時武士彠並沒有離開長安。

而楊氏從嫁給武士彠到貞觀九年(635)武士彠去世,一直隨丈夫輾轉居住於長安、揚州、豫州、利州和荊州,他們從沒有回到過山西,這也側面證明武士彠臨終之際希望自己可以歸鄉安葬,出於一個人多年漂泊在外,渴望落葉歸根的正常合理的心愿。既然如此,武則天也就更加不可能有生於山西的說法了。

歸根結底,筆者認為,武則天和皇澤寺的關係僅僅是有可能她在位時期修繕了這個寺廟,並給了一個名字而已,她和四川廣元的關係僅僅是童年有一段時間生活在這裡而已,既不是祖籍,也不是出生地,不論從哪方面說,四川廣元打造「女皇故里」的說法是沒有歷史根據,不合適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