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皖北古樹名木之柘樹況(永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皖北古樹名木之柘樹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皖北古樹名木之柘樹況》中國當代作家永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皖北古樹名木之柘樹況

3月30日,《人民日報副刊》刊登了著名作家梁衡的力作——《徽饒古道堅強樹》,文中寫到:千年古樟,天火而降,樹心掏空,然卓然而立,堅挺至今。自宋以來,俯視大千世界,閱盡人間之變。一棵樹,樹皮有多少紋路,就有多少個故事;樹枝上有多少葉片,就有多少首詩篇。請讀懂一棵樹吧,這裡在考古、在探秘、在復盤歷史,在追溯文明。

大家就是大家,我在細細品咂這篇美文的同時,皖北大地上的那兩株千年柘樹又清晰呈現在眼前。

宿州市高新區玉皇寺旁邊,有一株「安徽省一級古樹」——柘樹。樹高約10米,直徑約2.3米,樹幹崎嶇嶙峋、千丘萬壑、斑駁不平,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都在深深地鐫刻在上面。近看它根扎沃土,葉茂枝繁;遠觀,它遒勁有力,似飛龍騰空欲起。

這株古樹,還要從2000多年前說起。傳說那時此地爆發瘟疫,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慘遭厄運,哭泣之聲,幾遍里巷。御醫鄭氏,即本地鄭氏始祖,懸壺濟世,讓老百姓用陳艾、夏枯草、紫蘇、菖蒲各一把,清水漬,絞取汁,服之,同時輔以針灸,可怕的瘟疫得到控制,後來鄭御醫因積勞成疾離世。鄭御醫造福一方百姓,其菩薩心腸天地可鑑、日月可昭,其善舉流芳千古,當地人按最高的禮節厚葬了他,尊稱鄭御醫為神醫。一年過去了,鄭氏子孫在忌日那天去燒香祭拜,發現鄭御醫的墳前長了一株柘樹,果如荔枝,酸甜可口。晚上鄭御醫託夢給他的子孫們,墳前柘樹上的果子發酵成酒釀,可強身健體,防禦百病。

多年後此地洪水泛濫,都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鄭家子孫和方圓數十里的百姓靠的就是多年存下的酒釀,度過一劫。後來這株柘樹自然也就被當地百姓奉為神樹、藥王樹。

傳說達摩祖師因和梁武帝主張不同,辭行北上,一根蘆葦飄然過江,不日來到了古柘樹旁邊的玉皇寺,僧道合居,並蒂開放,達摩祖師曾在柘樹下「面壁思過,普度眾生。」這株柘樹因這個傳說更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古柘樹,愈發蒼翠,生機勃勃,蔭蔽一方百姓。

宿州市還有一株古柘樹,在埇橋區東南大澤鄉鎮。這裡有一處3A級景區——涉故台,「涉故台」,顧名思義,陳勝,字涉,就是陳勝原來屯兵所築的台子。從大澤鄉的字面來推斷,那時此地低洼,多沼澤。史料記載:陳勝築台盟誓、點將演武、誅伐暴秦,共築台72台,古稱72連營,涉故台最大。雖然後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失敗了,可它為公元前207年項羽滅秦主力、劉邦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後人為了紀念大澤鄉起義,就在涉故台的台階上種下了一株柘樹。光陰荏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株古柘樹沒有被湮滅。枝幹彎曲一如宿州市高新區的那株「有靈性的藥王樹」,它通體鱗甲,更似蒼龍騰空而起。

我摩挲着古柘樹的樹幹,凹凸之處恰似緬甸的「樹化玉」,撫今憶昔,那是歷史的煙雲中最驚人的一瞥:陳勝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弓射箭,弓開弦響,百發百中。那飽經滄桑的千年古柘,恰似一條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蒼龍,不就是陳勝的化身嗎?

我還會再訪古柘樹的,正如梁衡先生所說:讀懂一棵樹,就是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給我們的天書,就是在回望人類自身的成長。[1]

作者簡介

況永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業餘從事詩歌、散文創作,無他,惟喜好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