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皖西大裂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皖西大裂谷位於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境內,距六安市40公里,距省城合肥約100公里,縣道六毛路穿境而過。地處大別山的北麓,是山前盆地裂谷。[1]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年均降水量1280毫米,無霜期218天。

地形地貌

園區地處大別山東北麓,屬低山丘陵區。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前盆地之裂谷。園區內最高峰金竹岩海拔266.4米。

自然資源

園區及其周邊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杜仲、厚朴,省級保護植物有青岡櫟、榧子等。名貴中藥材有靈芝、黃精、玉竹、百合、何首烏、刺五加等。珍禽異獸種類達數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白冠長尾雉、穿山甲、灰喜鵲、狐狸、野豬、畫眉等。

景區介紹

皖西大裂谷, 位於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地處大別山脈(北麓),是山前盆地地貌。景區內景點眾多,著名的險處三道閘,遠勝中國五大雄關,必須循着人工開鑿,手腳並用才能攀援而上;能容千軍萬馬的避王岩,其中最大的名為「石窟王宮」,為張獻忠的避難之所,岩面上還遺留着幾百年前屯兵抗敵的鑿痕;當年有「八大王」之稱的張獻忠下令開鑿的大王井,據說是起義軍埋藏黃金寶藏的藏寶閣仍靜靜地留在那裡;而雄起岩,更是當年點將誓師的地方,並鑿石立旗,印記仍清晰可辨。

景區內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開,兩廂峭壁撐天對峙,中間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蜿蜒石階,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迴廊,隔澗相對,洞內兩旁野花蔥鬱,香草點綴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懸掛、清溪跌宕,時有幾時鳥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圍,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願離去。

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最重要一次戰役曾在此發生,現仍保存許多革命遺蹟,供來往遊客參觀,這裡是大別山紅色旅遊不可或缺的景點之一。

谷內景點

礫岩

礫岩由直徑大於2毫米的碎屑和膠結物組成。岩石中2毫米以上的碎屑含量大於50%,碎屑為球形或似球形,成分一般為堅硬而化學性質穩定的岩石或礦物。把這些球形碎屑連接在一起的物質稱膠結物。膠結物成分有硅質、鈣質、鐵質、泥質等。此處礫石直徑較大,磨圓度較好,岩性為片麻岩、花崗岩、石英岩等,膠結物為較小的碎屑物。屬沖積扇相沉積。

地縫

線狀侵蝕:又稱溝蝕.地坡上的土岩層受線狀流水侵蝕或地面成股徑流沖刷形成的各種大小不同侵蝕溝的過程.此處地縫為流水線狀侵蝕形成的侵蝕溝,呈"V"字形,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岩性為礫岩.

三道閘

一閘險一閘,閘閘景不同。水井入谷口處,為「一道閘」。南北山崖壁立,谷底難容一足,眼前是一層樓高的「天梯」通道。出了「一道閘」,抬頭仰望南面半山崖有一處月牙形的龐然大洞;拾級而上,一個能容千人的石洞,常年乾爽明亮、冬暖夏涼,這裡被人們稱為「石窟王宮」。

進入「二道閘」,它比起「一道閘」更加窄長、更加險峻。剛才是陽光明媚,轉眼間便是天昏地暗。抬頭便可望見兩崖撐天,便是著名的「一線天」景觀。天設地造,極其美妙。在閘內可以看見南面懸崖上飛濺出一道高約50米、寬5米的「水簾」,似乎向攀岩者彈奏出歡快的迎賓曲。

「三道閘」上下約有三層樓高,人們無處落腳,比黃山的「鯽魚背」更險一籌。身後是萬丈深淵,腳下峭壁陰森,穿過小水潭,隱約能看到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條縫隙,其名「地縫」,循着人工開鑿的石凹,手腳並用往上攀爬,進入谷內,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攀上谷口時,不妨回頭細看兩石壁上閘痕清晰可辨,谷內就是古時的避王岩。 好漢亭 中國境內能見證「好漢」的地方並不多。成功穿越大裂谷,每一個人心中都油然升起一股戰勝自然、挑戰自我的豪氣! 大王井 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當時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被明軍左良玉部追擊到此,避難岩內,因士兵眾多,飲水困難,便命令軍士挖井取水,因張獻忠自號「八大王」,後百姓習慣稱此為「大王井」。

藏寶閣

岩性灰黃色厚層礫岩中夾透鏡狀砂礫岩、含礫砂岩及細粒長石岩屑砂岩,經流水侵蝕使固結較差的夾層隨流水搬運形成的洞室。此洞室在懸崖峭壁上同,呈透鏡狀,高度約10米。相傳,張獻忠曾將軍事機密和黃金寶藏於此處,故稱「藏寶閣」。

一線天

這裡只有到中午時分,谷底才能見到一縷陽光,故稱為「一線天」。

窺天崖

崖壁上方有一條五米寬的地方經年水滴不斷,這是瀑布留下的痕跡,每當雨後,50米的瀑布從天而降,人們只能由瀑底通過,那種氣勢會深深震撼您的心靈,攀上崖頂,抬頭上看,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點天空,所以此處得名「窺天崖」。

雄起岩

又稱「點將台」,這裡是張獻忠在此動員所部,重整旗鼓、衝出重圍、點將動員之處,也是他與見死不救的李自成決裂起誓之處,據說張獻忠離開此地後,壯大隊伍,攻六安破鳳陽轉戰鄂豫皖川陝各省,所向披靡,起義軍發展到六十多萬人,在成都宣布建立大西國,登基稱帝。

歷史典故

大裂谷風景區原名叫「避王岩」,相傳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為躲避清軍圍堵,發現了這一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於是率領殘部,藏兵於此。據《六安州志》載:明代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在攻克六安時屯兵於此,利用谷口設立瞭望哨和點將台,並鑿石立旗,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

關於「避王岩」的得名有兩種說法:其一,據《六安州志》載,明末清初,相傳有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自號「八大王」在些避難,故得名為「避王岩」;其二,傳說張獻忠殺人如麻,老百姓聽說他來了,便逃到岩內躲避他,於是後人便把這裡叫「避王岩」。

人文景觀

大裂谷原名「避王岩」,民間俗稱「三道閘」。據《六安州志》記載,明朝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自號八大王)曾在此屯兵,利用谷口設立暸望哨和點將台,並鑿石立旗,到今仍留下些許清晰可辨的印記。園內周邊人文景觀資源亦很豐富。毛坦廠鎮明清古民居群落、劉鄧大軍三縱指揮沖舊址;張店鎮「張家店戰鬥勝利暨革命烈士紀念碑」;嵩寮岩朱蘊山先生(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要職)的舊居;大華山佛教文化等。各具特色,異彩紛呈。[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