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皺盔犀鳥
皺盔犀鳥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皺盔犀鳥
拉丁學名:Rhyticeros undulat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犀鳥目
科:犀鳥科
屬:無盔犀鳥屬
種:皺盔犀鳥
亞種: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haw, 1811

皺盔犀鳥(學名:Rhyticeros undulatus) [1],是犀鳥科、無盔犀鳥屬的大型鳥類,體長約102cm,嘴粗大,黃色,上嘴基部有一長形而扁平的盔突,其上有隆起的雛褶,形成皺盔。雌鳥尾白色,其餘體羽黑色,黃色喉囊上亦有一黑色橫帶。雄鳥羽冠栗色,頭、頸、尾白色,其餘體羽黑色。喉囊黃色,其上有一黑色橫帶。皺盔犀鳥主要棲息於海拔400-1500m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飛翔時顯得較笨重,很遠即能聽見振翅聲響。主要以植物果實為食,也吃樹蛙蝙蝠蜥蜴等動物性食物。
皺盔犀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目錄

形態特徵

皺盔犀鳥雄鳥前額栗色,並沿頭頂中央向後延伸至枕部以後變寬,羽冠亦為栗色,其餘頭、頭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白色,微沾皮黃色。後枕往後的整個後頸和體羽黑色,並富有金屬綠色或紫藍色光澤,尤以後頸、肩和上背較明顯。尾純白色。喉囊皮膚亮黃色或橙黃色,其上有一寬的黑色橫帶,通常橫帶在中部斷裂。皺盔犀鳥雌鳥尾白色,其餘體羽黑色,亦具和雄鳥一樣的金屬綠色或紫藍色光澤。喉囊皮膚亮深藍色,其上亦具一道黑色橫帶。皺盔犀鳥的虹膜雄鳥橙紅色至血紅色,眼周裸露皮膚暗紅至磚紅色。雌鳥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象牙黃色,基部綴暗橙紅色,雌鳥嘴亦為黃色。嘴緣有細鋸齒狀缺刻,上嘴基部有一較扁平的盔突,其上有6道皺褶隆起,形成「皺盔」。嘴基兩側各具數道斜形雕紋,腳綠色或石板黑色。 大小量度:嘴峰♂202-219mm,♀178-198mm;翅458-505mm;尾300-330mm;跗蹠60-70mm。

棲息環境

皺盔犀鳥主要棲息於海拔400-1500m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尤其在河流沿岸濕性常綠闊葉林中較易見,有時也進到村寨附近和果園中活動和覓食。

生活習性

皺盔犀鳥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叫聲單調、沙啞、像叫,有時也能發出低沉的雙音節聲音。飛翔時顯得較笨重,很遠即能聽見振翅聲響。主要以植物果實為食,也吃樹蛙、蝙蝠、蜥蜴等動物性食物。吃東西時,往往先用嘴將食物向上拋起,然後在用嘴準確地接住,吞下食物。

繁殖方式

皺盔犀鳥的繁殖期在2-6月。營巢於樹上,特別喜歡選擇在叢生的巨樹上營巢。每窩產卵2-3枚,有時僅產1枚卵。卵為白色,有時沾染黃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49.5-72.5mm×38.0-47.1mm,平均62.0mm×43.2mm。

種群現狀

皺盔犀鳥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分布範圍

皺盔犀鳥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西部盈江縣銅壁關鄉下石梯和洪崩河一帶。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和巴厘島。

保護級別

皺盔犀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視訊

Bali Zoo 2018 Rhyticeros undulatus Wreathed hornbill



參考文獻

  1. 皺盔犀鳥.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