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益母草的傳說故事
荒野溪邊山處,
黃麂叼草救護。
天生花似唇,淡紫紅,
擅治經期產後諸病,
武后留顏用益母。
傳說故事一
傳說一個叫茺蔚的小孩,他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得了「月子病」而多年不愈,幾年以後身體越來越虛,竟至臥床不起,小茺蔚眼看着母親的病越來越重,他暗下決心,要把母親的病治好。於是他外出為母親求醫問病,然而歷盡艱辛卻未能如願。一天,他借宿古廟,廟內老僧見他一片孝心,就送他四句詩,讓他去找一種草藥。詩云:「草莖方方似麻黃,花生節間接生花,三棱黑子葉似艾,能醫母疾效可夸。」小茺蔚沿着河岸找了起來,終於找到了那種莖呈四方形、節間開滿小花,結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實的植物。母親服用後不久竟痊癒了。由於這種草是小茺蔚為醫治母病而找到的,且又益於婦女,於是人們就把它取名為益母草,它的種子就叫茺蔚子了。[1]
傳說故事二
相傳,在大固山腳下,住着一個叫秀娘的女子,心地善良。在她婚後不久,便懷了孕。一天,秀娘在家紡棉花,突然一隻受傷的黃麂跑過來,抑頭對她「咯咯」直叫,十分可憐。秀娘見遠處有一獵人正追趕而來,她十分同情這隻黃麂便將黃麂藏於自己的凳下,用自己衣裙遮蓋起來。不一會兒,獵人追到門口問道:「大嫂,看到一隻受傷的黃麂沒有?」秀娘不慌不忙,邊紡邊答:「看到過,已往東邊逃去了。」獵人便向東追去。看到獵人走遠了,秀娘對黃麂說:「快快向西邊逃吧!」黃麂屈膝下跪,連連叩頭,然後向西逃去。不久,秀娘臨盆,不幸難產,接生婆束手無策,催生藥也無效,一家人更是急得團團轉,嗚嗚直哭。正在這時,門口傳來「咯咯」的叫聲。秀娘睜眼一看,是自己救過的黃麂。只見黃麂用嘴叼着一隻香草,慢慢走到秀娘床前,仰頭對秀娘「咯咯」直叫,雙眼含淚,顯得十分親切。秀娘知其來意,便叫丈夫從黃麂嘴裡接過香草,黃麂點點頭而去。秀娘服下香草煎的湯藥,疼痛漸止,渾身輕鬆,沒多時,嬰兒呱呱墜地,全家高興。秀娘知道草的用處,種了許多在家前家後,專門給產婦生孩子時服用,並起名叫「益母草」。
有詩讚曰:
尋常枝葉尋常花,荒野生長荒野發。
擅治婦女諸多疾,堪稱良藥惠萬家。[2]
《新唐書》說武后「雖春秋高,善自塗澤,令左右不悟其衰」。但未載塗澤是何物。武則天去世四十多年後,王燾《外台秘要》專載武則天長期用過的一首外塗美容藥方,內中主要藥物是益母草,稱之為「近效武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其功效特異。此藥洗面,覺麵皮滑潤,顏色光澤。經月餘生血色,紅鮮光澤,異於尋常。如經年用之,朝暮不絕,年四五十歲婦人如少女。
《本草拾遺》記載:「唐天后煉益母草入面法:在農曆五月五日采根苗,曝干勿着火,搗羅,以面水和成如雞子大,再曝干。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火絕。經一伏時出之。瓷器中研製,三日收用,每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三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