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山縣慶雲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鹽山縣慶雲鎮地處鹽山縣東南部,南以漳衛新河與山東省慶雲縣相望,東北西分別與楊集鄉望樹鎮孟店鄉接壤,總面積56平方公里,鄉中心公路橫穿東西,205國道縱貫南北;村級公路四通八達,境內溝渠縱橫,自南至北有寺北乾溝、王信乾溝、無棣乾溝等形成龐大的排灌體系。電力設施、通訊設備配套齊全。文教衛生事業較為發達,有鎮中學兩處,村級合作醫療基本普及。

全鎮轄45個村,常住人口47078人(2017年),耕地面積5.35萬畝,人均收入2000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以馮家「綠色蛋雞」養殖小區為龍頭,輻射周圍如石家、四合、西城、賈家、中秦、於環珍養雞專業村,至2010年實現產值翻兩番。機床附件行業在該鎮的一些地方興起,已經成為該鎮的重要經濟支柱。[1]

中文名: 慶雲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鹽山縣

面 積: 56 km²

人口數量: 47078人(2017年)

文物古蹟

慶雲舊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成化二年(1466),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至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建新縣城,鬲津河北岸慶雲城,為縣治凡590餘年。置慶雲縣時,因境內有慶雲鄉,以此名縣並移縣治於此。慶雲鄉址原稱李太僕家。東二里許,有一條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數里,形如臥龍,名臥龍岡。臥龍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雲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困,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咸奉四年《慶雲縣誌》有「如直棣慶雲,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雲,邑由斯而得慶」之說,崔旭曰:「無棣舊有慶雲鄉,明初因以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後人附會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說,慶雲之名至少是與無棣的建制同時產生的。

縣衙二堂:在今鹽山縣慶雲鎮政府內。明洪武六年建,系原慶雲衙的主體建築之一,面闊五間,長16.5米,進深四間,寬9.5米。硬山頂,小式造。慶雲鎮原有明代泰山行宮、衙署二堂和大成殿(文廟)等古建築,開發慶雲古城為集旅遊、休假、商貿一條街。

古建築

泰山行宮:位於今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誌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眾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布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