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水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世界最大鹽水湖
鹹水湖

鹹水湖是指湖水含鹽量較高的湖泊(一般以1%以上為鹹水湖)[1]。通常是湖水不排出或排出不暢,蒸發造成湖水鹽分富集形成的,故多形成於乾燥的內流區。中國境內的鹹水湖有青海湖、羅布泊、納木錯等[2]

快速導航 : 詞條圖冊

概 念  : 湖水含鹽量較高的湖泊

舉 例  : 青海湖、羅布泊、納木錯

中文名  : 鹹水湖

形成地  : 內流區

目錄 : 1基本概況 : 2形成概說 : 3形成原因 : 4分布狀況 : 5水質利用 : 6六大湖

簡介 :裏海 :死海 :大鹽湖 :艾耳湖 :納木錯 :青海湖 :

基本概況

地球膨脹學說和 板塊構造學說推斷, 地球以前直徑很小,咸冰水掩蓋陸地,經歷 冰河時期。

隨着地球膨脹, 地殼分裂,陸地和海底形成,並受更強烈的太陽光線,大量 冰川融化,液態鹹水流入海床,同時,雲層出現。被托起的陸地中的凹地本來陳留 海水,但大部分被雨水河流沖洗、稀釋, 淡水湖由此形成。然而,在環境相對封閉的 內陸大凹地中的海水,還部分保留着歷史的本色。

形成概說

鹹水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1)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在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往往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使水中各種元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例如海拔2600~3200米的 柴達木盆地,深居內陸,周圍為綿延的 山脈所屏障,又常年在中 緯度西風環流影響之下,水汽的輸送

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氣乾燥,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荒漠盆地。位於盆地東北緣的茶卡鹽池, 年降水量約210毫米,盆地中心的 察爾汗鹽湖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這裡的蒸發

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鹽湖的形成顯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內部分布了眾多的鹽湖。氣候如極度乾燥,終年無雨,或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於鹽湖的

形成。例如在 新疆 塔克拉瑪干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沙丘綿亘,地表無徑流產生,鹽類呈分散狀態,這些地區就難以形成鹹水湖。

(2)封閉的地形和一定的鹽分與水量的補給。封閉的地形使流域內的徑流向湖泊匯集,湖水不致外泄,鹽分通過徑流源源不斷地從流域內向湖泊輸送。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湖水越來越咸,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鹹水湖。

在鹹水湖地區,常常可以看到環湖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宛若戴在鹽湖上的美麗項圈。這種 自然現象,是鹽類物質自流域向鹽湖遷移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為溶解於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從流域向鹽湖的遷移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濃度不斷增大,一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產生沉澱作用。但是由於各種鹽類的 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現出一定的沉澱順序,從物質來源的上游到鹽湖之間,各種鹽類沉積物有明顯的環帶狀分布規律。例如在 崑崙山北麓的一些鹽湖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段為硼鹽帶,近湖地段為芒硝帶,湖內則沉積有食鹽和 光鹵石。

鹹水湖不僅可以形成於大陸,也可由海灣演變而成。浩瀚無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鹽量為35克。如果海灣因沿岸帶沙壩的逐漸發展、擴大而與海洋隔離,成為封閉狀態,兼之氣候乾燥炎熱,水體在強烈地蒸發作用下,鹽度將不斷增高,最後也會形成鹹水湖,產生各種鹽類沉積。這種由海灣演變而成的鹽湖,稱為海成鹹水湖。中國近代的鹽湖,均屬於大陸鹹水湖。

以中國最大的鄱陽湖、洞庭湖為例,江西和 湖南的許多大河都流到這裡,通過這兩個大湖,最後湖水又都流人長江。因此 鄱陽湖、 洞庭湖等大湖都是淡水湖。

在大草原和 荒漠地帶,由於降水少,蒸發又強,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往往鹹水湖分布較多,如中國 青海省 柴達木盆地中的察爾汗鹽池、 茶卡鹽池都是世界上著名的 鹽湖,或者地下水把古代沉積的鹽溶解之後帶人湖裡等原因造成的。

鹹水湖的水雖然不可飲用,但是它豐富多樣的鹽類,如食鹽、鎂鹽、 蘇打、 硫酸鈉、 鉀鹽、 石膏、 硼砂等,都是很重要的 化工原料。

形成原因

鹹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古代海洋的遺蹟;另一種是內陸河流的終點,由於這些湖泊都處於內陸地區,蒸發量比較大,所以河流帶來的礦物質就被濃縮了,所以變成了鹹水湖。

大多數湖泊的水,都是河水注入的。江河在流動的過程中,河水把所經過地區的岩石和土壤里的一些鹽分溶解了;另外沿途流人河流里的地下水也帶給它一些鹽分,當 江河流經湖泊時,又會把鹽分帶給湖泊。如果湖水又從另外的出口繼續流出,鹽分也跟着流出去了,在這種水流非常暢通的湖中,鹽分是很難集中的。以我國最大的鄱陽湖、洞庭湖為例, 江西和湖南的許多大河都流到這裡,通過這兩個大湖,最後湖水又都流入 長江。因此鄱陽湖、洞庭湖等大湖都是 淡水湖。

如果有些湖泊排水不方便,而且因氣候乾燥,蒸發消耗了很多水分,含鹽量便愈來愈高,湖水就會愈來愈咸,成為鹹水湖。

在大草原和荒漠地帶,由於降水少,蒸發又強,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往往鹹水湖分布較多,如我國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中的察爾汗 鹽池、茶卡鹽池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鹽湖。還有人認為,鹹水湖在地質年代裡,原是海的一部分,海水退了以後,在低洼地方有一部分海水遺留下來,成為如今的湖,因此 湖裡的水保留了很多的鹽分。還有人說,鹹水湖是由於結晶岩石經過風化,所含鹽分被釋放出來,或者地下水把古代沉積的鹽溶解之後帶入湖裡等原因造成的。

還有一種湖泊,如巴爾喀什湖,它的西半部是淡水,東半部是鹹水。這是因為,巴爾喀什湖形狀狹長,中間又有向北突出的半島,阻礙着東 西湖水的暢通交流。所以東部的湖水能夠保持着鹹味,不因西湖水淡而變淡。

分布狀況

中國的鹹水湖主要分布在 西部地區,且在數量上遠多於淡水湖,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5%。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庫庫諾爾」,即 蒙語「青色的海」之意。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它長105公里,寬63公里,最深處達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積約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有布哈河、巴戈 烏蘭河、側淌河等,其中以 布哈河最大。近幾年,由於氣候的不斷變化,湖水也隨之不斷下降,湖面逐漸縮小,與初期的湖區相比,湖面已縮小近三分之一,水位降低了80~100米。

水質利用

鹹水湖礦化度一般在1~35克/升。湖水的化學組成多為氯化物,礦化度高,硬度也比淡水湖大。湖水的水化學狀態取決於入湖河流的水文動態。湖水化學狀況變化較大,可隨 河流改道而游移,在若干年內湖水時淡時咸,如著名的 羅布泊。中國的鹹水湖一般屬中營養型或貧營養型湖泊,大部分鹹水湖向濃縮的方向發展,礦化度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鹹水湖除含有常量元素外,有的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

六大湖

簡介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

死海——世界最低的湖,也是含鹽度最高的湖。

大鹽湖——美洲最大的鹽水湖。

艾耳湖——澳大利亞最大的湖。

青海湖—— 中國最大的湖。

納木錯——世界最高的鹽水湖。

裏海

地理位置

位於 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 歐洲之間,東、北、西三面湖岸分屬土庫曼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和 阿塞拜疆共和國,南岸在 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 海跡湖。 基本概況

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 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裏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裏海與 鹹海、地中海、 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 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 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裏海」了。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海。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 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 平原和低地。裏海南北狹長,形狀略似「S」型,南北長約1200公里,是世界最長及唯一長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東西平均寬約320公里,湖岸線長約7000公里,面積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几乎與 波羅的海相當,規模為亞速海的10倍,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 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

組成部分

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 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有 伏爾加河、 烏拉爾河、庫拉河、 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萬公里,其中伏爾加、烏拉爾和捷列克河約占90%以上。

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占總水量的 1%。中裏海,依 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頻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 傑爾賓特海盆,深達 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三分之一。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占全裏海的三分之二。 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水文特徵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環流。北裏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 100厘米/秒。中裏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裏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裏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水溫分布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裏海僅0.1~0.5°C,南裏海可達8~10°C。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C。水溫的垂直分布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裏海和中裏海,水溫幾無變化,南裏海在50~100米深處有 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裏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 256立方公里,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經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着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準鹽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 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 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裏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裏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 研究證實, 裏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裏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裏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裏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裏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

氣候情況

海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裏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裏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乾燥的 沙漠氣候;南裏海屬夏季乾燥的 亞熱帶氣候。冬季裏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C,南部為8~10°C。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C,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C。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裏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裏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咸。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

資源狀況

裏海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兩岸的 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裏海生物資海豐富,既有鱘魚、鮭魚、銀汗魚等各種魚類繁衍,也有 海豹等海獸棲息。裏海含鹽量高,盛產食鹽和芒硝。 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是大型芒硝產地。

航運

裏海地區航運業較發達。通過伏爾加河及伏爾加— 頓河等運河,實現了 白海、波羅的海、裏海、黑海、亞速海 五海通航。但由於北部水淺,航運受到一定限制。在巴庫和克拉斯諾沃茨克之間有火車輪渡。運輸貨物以石油為主,其次為糧食、木材、棉花、食鹽、建築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國的巴庫,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 阿斯特拉罕、馬哈奇卡拉,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 舍甫琴柯,土庫曼斯坦共和國的克拉斯諾沃茨克,伊朗的恩澤利和 托爾卡曼港等。

死海

世界最低的湖,湖面海拔負418米,同時也是含鹽度最高的湖。死海是一個內陸鹽湖,位於 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約旦谷地。西岸為猶太山地,東岸為外 約旦高原。 約旦河從北注入。約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4億立方米水,另外還有4條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從東面注入,由於夏季蒸發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 死海水位具有季節性變化,從30至60厘米不等。

死海長80公里,寬處為18公里,表面積約1020平方公里,平均深300米,最深處415米。湖東的 利桑半島將該湖劃分為兩個大小深淺不同的湖盆,深415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無出口,進水主要靠約旦河,進水量大致與蒸發量相等,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天然水體之一。

由於死海位於有爭議的約旦-以色列邊界,因而一直未能大規模用來通航。湖岸荒蕪,長期居民點很少。只有 塞多姆的工廠和卡利亞的幾家旅店和 礦泉療養地,西部的恩蓋迪('EnGedi)地區還有一個 基布茲(以色列農業社區)。湖岸偶爾可見小片耕地。

大鹽湖

北美洲最大的內陸鹽湖, 西半球最大鹹水湖 。位於美國 猶他州西北部,東面是 洛基山,西面是沙漠,大鹽湖為更新世大冰期大 盆地內大 淡水湖的 殘跡湖。大鹽湖乾燥的 自然環境與著名的 死海相似,湖水的 化學特徵與 海水相同。歷史 上湖的面積變化極大,1873年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1963年只有2460平方千米,70年代初期約為4000平方千米。大鹽湖延西北-東南向延伸,長120千米,寬63千米,深4.6—15米,面積352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約1280米。鹽度高達150—288‰。大鹽湖資源豐富,鹽類儲量較大,達60億噸,其中食鹽占3/4,還有鎂、鉀、鋰硼等。大鹽湖為猶他州一大旅遊勝地。 鹽湖城是該州內最大的城市和首府,位於湖的東南岸。 美國南 太平洋鐵路橫跨大鹽湖湖面。

地處洛基山脈1280公尺處,周圍群山環繞,長年積雪。大鹽湖是個死水湖,沒有泄 水口,湖水流失主要靠太陽的自然蒸發。湖水的補充則主要來自大自然的雨和融化的雪水。 當盛夏炎炎時為沙漠型氣候,雨、雪水源源不斷地將高山上和沙漠中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沖刷到 湖泊中。太陽每日不懈地將湖泊中的水分蒸發掉,水分流失,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卻在湖中安了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億年來這種天然生態循環,造成鹽湖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量愈來愈高,水的濃度高出海水50倍。

經研究發現,湖水中含有76種 礦物質和 微量元素,而且這些元素與人體體液的含量相吻合,含量均衡,種類齊全,同時具有天然殺菌的效果,就連全世界最棘手的水中細菌「沙門桿菌」都無法生存。是迄今世界上含量最多,最齊全,最均衡的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美國MRI公司在猶他州大鹽 湖北面開建多處人工曬鹽池,將10倍海水濃度的湖水注入,利用猶他州夏季火熱、高溫的太陽曬制結晶鈉鹽,使湖水中的鹽份因天然大自然的力量除去,將10倍的海水再濃縮成約40倍。

大鹽湖位於美國猶他州北部,西半球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世界上含鹽度最大的內陸湖之一。乾燥的自然環境與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學特徵與海水相同,但因蒸發量遠超過河川補給量,湖水含鹽量比海水大得多。歷史上由於蒸發量和河水流量的變動,湖的面積變化極大,1873年和1980年代中期面積為6,2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哩),1963年只有2,460平方公里(950平方哩)。湖面可高達海拔1,284公尺(4,212呎),低則為1,277公尺(4,191呎)。一般水深4.5公尺(15呎),最深達11公尺(35呎)。

大鹽湖是史前時代的 邦納維爾(Bonneville)湖的殘跡。約在100萬年前, 邦納維爾湖面積廣達5.2萬平方公里(2萬平方哩)。在其後的冰期中,大量淡水注入湖盆,經蛇河匯入 哥倫比亞河,最後注入太平洋。冰期過後,水位下降,出口切斷,遂變成內陸湖。 貝爾(Bear)河、韋帕(Weber)河和約旦河每年輸入湖盆的鹽類多達110萬噸。湖盆中累積的鹽類總計已有60億噸。以氯化鈉為主,硫酸鹽、鎂、鉀等亦很豐富。19世紀起開採食鹽和鉀鹼。1971年開始大規模從湖水提煉鎂。18世紀繪製的地圖上已標明大鹽湖的位置。1847年有 摩門教徒在湖畔定居。1850年測量湖區。1869年興建的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經過湖的東北岸。1890年 美國地質調查所在此進行了科學考察,獲得大量資料。由於周圍被大片沙丘、 鹽鹼地和沼澤所包圍,大鹽湖至今與附近的城市 和村鎮仍處於隔絕狀態。 野生動物保護區,以保護鵜鶘、蒼鷺、鸕鶿和燕鷗等珍貴野禽。大鹽湖行將成為遊覽、休憩勝地。

艾耳湖

艾耳湖-澳大利亞最大的湖。 艾爾湖是澳大利亞最大的 湖泊。位於 南澳大利亞州中部偏東北,皮里港北400公里。艾爾湖是 澳大利亞大陸最低的地方,湖面比海平面低15米。 艾爾湖位於澳大利亞中,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陸最低方,湖面比海平面低12米。艾爾湖盆地是湖床附近的大型內流湖系統,最低的部分是因季節增加和減少水體的淺鹽湖。附近乾旱地區 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在乾旱季節時,當河流從山地向西流時,一路上因蒸發和滲漏損失很大,往往在半路上就消失了,艾爾湖湖岸的小湖盛着剩下的少量水份,湖水面經常乾涸,湖面縮小成鹽池;在兩季時,河流由東北流進湖泊,季候風帶來的兩量決定河水會否抵達艾耳湖及其深度,附近地區的兩水也會令湖泊中小型泛濫,每3年平均泛濫1.5米,每10年泛濫4米一次,在一個世紀會完全注滿4次。湖水會在下年夏天末的中小型泛濫後被蒸發。

艾爾湖盆地沒有出海口,是世界最大的 內流盆地之一。主要連接河道有 庫珀溪、沃伯頓河等。

艾爾湖的湖水主要來自河水及雨水。它的面積變化很大,降雨量較大時,面積可達8200平方公里。降水較少時便出現乾涸。按照其平均面積它是世界第19大湖,如果按其最大面積來算,它是 大洋洲最大的湖泊。

納木錯

中國 西藏自治區最大的內陸湖,蒙語稱騰格里湖,藏語納木湖和蒙語騰格里湖均意為 天湖。在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湖面海拔4,718公尺,面積1,940平方公里。湖泊形成和發育受 地質構造控制,並具 冰川作用的痕跡。湖水含鹽量高,流域範圍內 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 野牛、 山羊等。湖中多野禽,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水清澈,與周圍雪山相映,風景秀麗。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 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都會虔誠的頂禮膜拜。

納木錯是 喜馬拉雅山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現存的湖濱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場。每當夏初,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

青海湖

美麗富饒的 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鹹水湖。它又名庫庫諾爾,錯鄂博,古稱 西海、鮮水和錯 溫波等。庫庫諾爾蒙語意為青色的海。青海得名於北魏,因湖水清澈碧藍,湖面廣袤如海故名。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是我國第一大鹹水湖。湖泊似梨形。

青海湖位於我國青海省東北部。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予 青藏高原的瑰麗珍寶,也是青海省名稱的由來和象徵。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這裡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茂。從山下到湖畔則是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像一個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濃墨重彩的西部風景畫。

1981年實測水位3193.92m,長109.0km,最大寬度67.0km,平均寬39.8km,面積為4340km2,最大水深27.0m,平均水深17.9m,蓄水量778.0×108m3;與1961年相比,20年來湖泊面積減少了295.0km2,蓄水量減少了76.0×108m3。 湖水礦化度1961年為12.4g/L,1986年又增為13.84g/L,26年來平均年遞增52.0mg/L,咸化趨勢明顯。 青海湖的形成和變遷,是大自然的傑作。早在兩億三千萬年以前,青藏高原是一片浩瀚無際的古海洋。200萬年前,劇烈的 造山運動使得這片古海洋逐漸隆起,一躍形成了世界屋脊。海水被逼走時,有的被周圍的高山環繞起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被山脈堵塞而形成的一個巨大湖泊。當時,它是一個外泄湖,周圍有100多條河流注入湖中,同時湖水又從東面注入 黃河。大約距今100萬年前的第4紀,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發生了強烈的隆起,攔截了青海湖的出口,原來從青海湖向東流出的河流,被迫向西流入青海湖,形成了我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的 倒淌河。青海湖也成為一個流水只入不出的閉塞湖。由於青海湖位於西北氣候乾燥地區,湖水蒸發量大於湖水注入量,因此湖水不斷下降,湖面逐漸縮小,與初期的湖區相比,湖面縮小了三分之一,水位降低了80-100m。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環湖一周,號稱千里,唐代尚稱八百里,現在只有七百多里了。 青海湖區屬高寒 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1.2℃,一月平均氣溫-12.6℃,7月平均氣溫5℃,極端最高氣溫28℃。多年平均降水量336.6mm,5-9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以上,年蒸發量950mm,6-9月的蒸發量占年蒸發量的60%以上。湖泊的集水面積29661km2,補給係數5.83。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入湖河流有40餘條。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巴戈烏蘭河和側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為最大。據有關資料,青海湖年入湖總水量為36.28×108m3,而年耗水量卻高達41.59×108m3,收支相抵年虧損水量5.31×108m3。這就是青海湖水位不斷下降,湖面不斷縮小的主要原因。 青海湖畔有着遼闊的天然牧場,是我國各民族聚集的地方,除漢族外,還有羌族、吐古渾族、藏族和 蒙古族等。從遙遠的古代起,就是重要的畜牧業產地,尤以養鳥業更為發達。 在 春秋戰國時代,這一帶盛產「秦馬」。《詩經》中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隋唐時,「秦馬」與「 烏孫馬」、「血汗馬」皆為良種馬,以能征慣戰而著稱。唐代在青海還專門設置了茶馬司。 杜甫《高都護馬行》「……此馬臨陣久無戰,與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受伏櫪思,猛志猶思戰場利。腕促蹄高如鐵, 交河幾蹴曾冰裂。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雪,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擎電傾城知。」此詩竭盡讚美之詞來誇耀青海騌馬的威武和神駿。 最質樸的美才具有真正的震懾力。青海湖正是具有高原湖泊那種空闊、粗獷、質樸、沉靜的特徵。它沒有西湖的嫵媚, 東湖的清麗,也沒有 玄武湖的槳聲, 昆明湖的燈影……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在不同的季節,青海湖的景色迥然不同。夏秋之際,湖畔山青草綠,水秀雲高,景色十分綺麗。五彩繽紛的野花把芳草茵茵的草原點綴得如錦如緞,膘肥體壯的牛羊和驄馬似珍珠灑滿草原。水天一色的青海湖蔚藍似海洋,它藍的純淨、深湛,藍的溫柔、典雅。寒冷的冬季,牧草一片枯黃,青海湖開始結冰,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一泓澄碧的瓊漿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青海湖以生產鰉魚而聞名。鰉魚是冷水性無磷魚,有名裸鯉,它身肥碩,肉嫩,脂肪多,味道鮮美,是一種稀有魚類,只產在我國青藏高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個美麗的小島,其中的海心山和 鳥島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海心山高出湖面約7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林木蔥蘢,風光旖旎。島上自古以產龍駒聞名,因此又名龍駒島。據史記載:青海湖「每冬冰合後,以良馬置此山,來春牧之,馬皆有孕,所生之駒,號為龍種,必多聰異。」相傳,漢平帝時, 王莽秉政,在湖濱設西海郡,曾牧於上,得龍種,日行千里,稱青海驄。隋大業五年,煬帝西巡至青海 陳兵講武,七月置 馬牧於此,以求龍種。以前,青海湖無舟楫可渡,牧民們在冬季冰封后,趕着馬匹、氂牛,馱上足夠一年的各種物品上島,來年冰封后再出島。

著名的鳥島是群鳥聚會之所,數以十萬計的各種候鳥一年一度來此歡度盛夏,成為青海湖的一大奇觀絕景。鳥島狀似蝌蚪,位於湖的西北隅,面積為0.11平方公里。每年夏天,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等成群結隊從南方飛來,鳥群此起彼落,把整個小島遮蓋的嚴嚴實實。到了產卵季節,群鳥築巢壘窩,全島鋪滿了密密麻麻的鳥蛋,俯拾即是。這時的鳥島是一片歡騰、喧鬧、繁忙的鳥世界,天上地下全是鳥的繁忙身影。有的銜草,有的啄泥,有的含毛,從早到晚不停地飛起落下。經過20多個晝夜的孵化,雛鳥相繼出殼,跟在自己的雙親後面搖搖晃晃,嘰嘰喳喳,全島一片生氣。當雛鳥羽毛漸豐,雙親帶着它們到處去遊蕩、覓食。有的到附近的 高山平湖去消夏,有的到清澈的山溪河汊去棲息,繁華的樂園變得寂靜起來。到九、十月間,幼鳥的翅膀練硬了, 西伯利亞寒流又漸南侵,島上的群鳥紛紛向南飛遷。如此年復一年,它們過着有規律而歡快的遷徙生活。鳥島也成了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無數遊人為壯麗的鳥島風光和奇特的水禽生活所吸引,專程前來觀光,感受禽鳥天堂的平和安逸與大自然的寧馨。

詞條標籤: 湖泊 地理學 水利科技 水文學 地理 水域 湖泊類型 自然地理 詞語 省份 地點 合作編輯者:

視頻

同學們,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 2021年04月07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