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焗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鹽焗雞

鹽焗雞是一道特色傳統客家菜,也是廣東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流行於廣東梅州、深圳、惠州、河源等地,現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原材料是雞和鹽等,口味咸。

基本內容

中文名:鹽焗雞

分類:粵菜,客家菜,東江菜

主要食材:雞,薑片,鹽焗粉

口味:味道咸香,口感鮮嫩

由來

說法一

梅州鹽焗雞,是廣東粵菜的代表菜式之一,其來歷亦版本甚多,其中以梅州長樂(今五華)商販鹽醃肥雞為甚:相傳從前梅州長樂(今五華)有一個商人,為人謙恭誠實,遊走於嶺南各地,以販賣日雜食品為生。梅州長樂(今五華)商人信譽好,交遊廣,結交了不少以誠相待的朋友。這一年年關,梅州長樂(今五華)商人完成一次貨物販運,還採購了一批當地特產準備回家。當地朋友情重,特地以一肥雞相送。

此雞名曰「三黃嫩雞」,乃當地特產,十分難得。梅州長樂(今五華)商人便欲帶回家給妻兒嘗嘗,但梅州長樂(今五華)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於是他便將雞宰殺製成白切雞,用鹽包封在包袱里。行至半途,前不着村後不着店,梅州長樂商人決定就地露宿一宵。安頓之餘,眼看天色漸暗,肚子餓了起來,吃乾糧又不解饞,梅州長樂商人便從鹽包里掏出白切雞,與隨從烤着吃。

出乎意料地,大家發現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非常好,齊聲讚嘆。長樂商人心細,留了幾塊,帶回家給妻兒品嘗。妻子是廚藝高超,嘗試後親自依法泡製,「鹽焗雞」誕生了。

說法二

鹽焗雞是中國各大菜系最具特色的烹調技藝,它的形成與客家人的遷徙生活密切相關。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搬遷到一個地方,經常受異族侵擾,難以安居,被迫又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在居住過程中,每家每戶均飼養家禽、家畜。在「逃亡」、遷徙過程中,活禽不便攜帶,便將其宰殺,放入鹽包中,以便貯存、攜帶。到搬遷地後,這些貯存、攜帶的原料可以緩解原料的匱乏,又可滋補身體。鹽焗雞就是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運用智慧製作,並聞名於世的菜餚。起初,客家人將宰淨後的原只雞先用鹽堆醃製、封存,要食用時,直接蒸熟即可,即「客家咸雞」。據傳,有一位客家婦女兒女成群,其中一位小孩體弱多病,因當時缺乏各種營養食品,就將用鹽醃製後的雞,用紙包好放入炒熱的鹽中用砂煲煨熟,小孩食用後,身體逐漸恢復,強壯起來,並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狀元。後來這種菜餚家喻戶曉,成為每位客家婦女都能烹製的拿手菜餚。為方便烹調,適應大量生產,經客家廚師不斷改良創新,創製出另一種風味的東江鹽焗雞。[1]

菜品特點

製法獨特,味香濃郁,皮爽肉滑,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

需要材料

主料:三黃雞(1隻)、沙姜(1小塊)、香菜(2棵)

調料:米酒(1/2杯)、粗海鹽(3包,共3斤)

工具:廚房紙(4張)、深底瓦煲(1隻)

製作方法

1、沙姜洗淨刮去外皮,剁成細末;香菜去頭,洗淨瀝乾水待用。

2、三黃雞洗淨去內臟,斬去頭、脖子和雞腳,用廚房紙吸乾水分。

3、用米酒和沙薑末塗抹雞身,醃製5分鐘,將剩下的米酒倒入雞腹里。

4、用廚房紙將三黃雞包住,一定要包得嚴實。

5、先在瓦煲底部灑入1.5袋粗海鹽,放入包好的雞,再倒入1.5袋粗海鹽蓋住雞身。

6、 蓋上瓦煲的蓋子,鋪上一塊濕方巾,開小火煮60分鐘左右。

7、煮至濕方巾變干,說明雞已熟,揭蓋舀出雞身上的粗海鹽。

8、取出煮熟的雞,撕去廚房紙,將雞置入碟中,放上香菜做點綴,即可上桌。

貼士

1、做鹽焗雞用的瓦煲,應選較深一點的,以便能裝下海鹽;由於瓦煲使用一次就丟棄,因此不宜選購太貴的。

2、做完鹽焗雞後,只要將鍋底變黑色的海鹽刮去,白色的海鹽還可以留着下次使用。

3、三黃雞,又名湛江雞,雞肉質嫩滑,皮脆骨軟,脂肪豐滿和味道鮮美。也可以選購清遠雞來入菜,但不宜選購飼料雞,否則吃起來雞味不濃。

4、瓦煲底部的海鹽,要高於兩節食指,鋪的海鹽太淺的話,會將雞上的廚房紙燒焦,雞會發黑難吃。

5、包雞用的紙,可以用草紙、牛皮紙或專用鹽焗紙,如果購買不到,也可以用廚房紙代替。

6、給瓦煲蓋鋪上濕方巾,待方巾變得干身,就說明鍋內的雞已熟。

7、如雞的重量在2斤左右,焗10分鐘已足夠。鹽的分量亦應與雞隻相等。

8、可以先將宰好的雞用細鹽塗抹雞體內外,然後將雞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將雞斬件。另用豬油或花生油,調味粉拌和原蒸雞的汁煮滾成稠汁,盛大碗內,將斬好雞塊逐件沾香料油汁,砌放盤內。

營養價值

此鹽焗雞含有大量鈣、鎂等微量元素。因此,鹽焗雞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補虛益智的作用。[3]

鹽焗雞之鄉

2014年8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鹽焗雞"中國鹽焗雞之鄉"稱號,這是全國唯一獲得"中國鹽焗雞之鄉"稱號的鄉鎮,也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一次把"之鄉"稱號授予給鎮級。